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羅亮亮 見習記者 / 文桂芳
2017年貴州醫藥行業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6.8%,貴州中藥民族藥競爭力穩步提升。
“黔地無閑草。”貴州生態環境良好,中藥材資源豐富,發展醫藥產業有基礎、有條件,尤其在民族藥、特色藥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發展中藥民族藥產業是貴州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8月28日發布的2017年度《貴州省中藥民族藥產業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貴州醫藥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81.58億元,比上年增長16.8%;銷售產值34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中成藥工業總產值300.73億元,占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的78.8%,貴州中藥民族藥競爭力穩步提升。
貴州是苗藥起源地、中國四大中藥材產區之一。
為加快把貴州中藥材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努力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將中藥材種植作為調結構、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十大扶貧產業之一,把中藥民族藥產業列為貴州特色優勢產業“五張名片”之一。
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從2011年的287.51萬畝增長到2017年的579.54萬畝,總產量和總產值分別由62.53萬噸、34.23億元增長到115.38萬噸、104.40億元。
近年來,以中藥產業為主的貴州省醫藥制造業主營業務以年均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長,利潤總額僅排在飲料、煤炭、煙草等傳統優勢行業之后,利潤增幅在四大行業中排第一位,成為貴州省經濟發展的后續支柱產業之一。
這張“名片”,助力貴州經濟發展,也為貴州百姓帶來脫貧致富的紅利。
8月底,正值施秉縣牛大場鎮中藥材采收季,街道上人山人海,車輛不斷。“這是藥商來收購中藥材,每年旺季7、8月場面都很火爆。”牛大場鎮牛大場村黨支部書記王忠平告訴記者,中藥材產業早已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產業,牛大場鎮有5900多戶25000多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以太子參為主的中藥材。
2017年,牛大場鎮中藥材種植面積高達6.45萬畝,產值達3億元,全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11000元以上。
一輛貨車旁,牛大場村種植大戶程剛清點完貨物笑著對記者說:“我種太子參已經20年了,從最初的幾畝到如今的50畝,規模擴大的同時,收入也節節高,去年賣太子參賺了70多萬元。”
程剛是貴州千千萬萬因中藥材產業受益的藥農之一。根據《貴州省發展中藥材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年)》,到2019年,全省中藥材總產值將達200億元,將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萬人脫貧,藥農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
今年7月,國家級苗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現場驗收,標志著貴州中藥民族藥領域國家級研發平臺實現“零突破”。
科技創新是引領貴州中藥民族藥“核裂變”的關鍵。貴州百靈集團董事長姜偉認為,只有在苗藥中挖掘出治療重大疾病的因子,才能夠從根本上使傳統苗藥爆發出無窮的力量。
這就需要使科技創新成為傳統苗藥品牌升級的“催化劑”。
2013年,貴州百靈收購了貴州民間治療糖尿病苗藥秘方并制成糖寧通絡膠囊。五年來,貴州百靈對秘方一直在進行挖掘,用科學手段對其進行著數據檢測,力求在其降糖作用、改善并發癥作用機理研究方面實現突破。
現在,糖寧通絡膠囊醫院制劑已經成為貴州百靈的主打產品之一。通過與廣東省中醫院、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等國內頂尖院所合作,貴州百靈糖寧通絡膠囊的研究和開發正全速前進。
作為國內苗藥龍頭企業,貴州百靈為全省中藥民族藥研發創新和品牌升級作好了表率。
據省科技廳資料顯示,2017年,全省新藥研發及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省中藥民族藥產業領域專利申請受理數904件,比2016年增加51件;全省中藥民族藥產業領域共發表科技論文2756篇,共獲得省級以上獎項21項。
全省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中藥民族藥產業領域共建有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和機構75個,其中,2017年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1個。
以苗藥為代表的“黔藥”品牌特色突出,從近年單品種銷售額看,艾迪注射液、肺力咳合劑、參芎葡萄糖注射液、銀丹心腦通軟膠囊、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等中藥民族藥持續保持銷售收入上億元。
剛剛入秋,氣溫稍降,位于貴陽市烏當區的洛灣云錦醫藥食品新型工業園內,是一番火熱的生產場面。在貴州威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主打產品熱淋清顆粒正被一袋一袋裝入包裝盒。
洛灣云錦醫藥食品新型工業園是全省6個醫藥制造業集群化發展的醫藥園區之一,為促進園區內醫藥企業升級發展,從政策上支持企業發揮民族藥優勢,積極參與行業中成藥標準化體系建設。
洛灣云錦醫藥食品新型工業園的做法不無道理。
貴州苗藥企業一度呈現出多而散的局面,要推動中藥民族藥產業的升級,需要對中藥民族藥進行整合,形成中藥民族藥產業集群發展。

貴州是中藥材資源大省,也是全國道地中藥材重要產區。圖為威寧自治縣海拉鎮元豐村藥農在晾曬中藥材黨參。(孔德軍 / 攝)
貴州益佰制藥董事長竇啟玲認為,苗藥企業的整合是大勢所趨,整合最關鍵的是將這些中小苗藥企業手中的驗方和現有產品充分開發,一起抱團做大做強。
益佰制藥在資源整合各地藥企上先行一步,先后收購了云南南詔藥業和貴州民族藥業,率先拉開苗藥整合序幕。
產業園區集群效應的凸顯進一步推動了貴州中藥民族藥產業迅速發展。
據省科技廳資料顯示,全省中藥民族藥企業集團化、規模化發展態勢明顯。
2017年,全省納入統計的醫藥工業企業162家。其中,規上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148家,比上年增加9家。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0.84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7.6%;實現利潤總額49.54億元;上繳稅金總額26.32億元。
全省醫藥制造業集群化發展初步形成。全省現已建成醫藥園區6個,主要分布在貴陽、遵義、黔南。截至2017年底,園區入駐工業企業83家,占全省162家醫藥工業企業的51.2%;實現工業產值171.00億元,占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的44.8%,形成了以貴陽為核心的醫藥產業圈,以益佰、百靈、同濟堂等中藥龍頭企業為代表的中藥民族藥產業集群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