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袁航
極貧鄉鎮黃平縣谷隴鎮過去1年多時間里,減少了貧困人口1.3萬多人。
作為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黃平縣谷隴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7653人。2017年以來,谷隴鎮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等舉措,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過去一年多時間里,谷隴鎮減少了貧困人口1.3萬多人。
在谷隴鎮萬頭肉牛養殖項目基地,快速運作的各類機器正書寫著谷隴鎮的新變化。
該項目由谷隴鎮引進的龍頭企業貴州黃平農博翔有限責任公司運作,按照“企業+貧困戶”的發展模式,解決貧困農戶150人就業,并帶動100戶貧困戶通過養牛和種草聯動發展。
為何選擇谷隴?貴州黃平農博翔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猛講了兩個核心因素:一方面黃平是貴州畜牧生產大縣,養牛產業是黃平“一縣一業”的主打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另一方面谷隴鎮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為公司在谷隴發展提供了支撐。
路不通、路難行一度制約著谷隴鎮的經濟社會發展。
2016年8月,谷隴鎮編制了《黃平縣谷隴鎮定點包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6—2020年)》,從夯實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入手,按照“一鄉鎮一對策、一鄉鎮一規劃”原則和“兩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四年脫貧困”要求,整合極貧鄉鎮子基金、部門資金等約10億元建設縣鄉道路、通組路、產業路共計470余公里,目前該鎮已全面實現“組組通”全覆蓋,打通了谷隴至黃平縣城的交通瓶頸。
道路通后,村民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少村民改變以往不出遠門的習慣,紛紛走出去,尋找脫貧出路。
魚良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太照說:“現在村民們有的學習種植養殖技術、有的外出打工掙錢、有的跑運輸、有的搞電商,不少百姓蓋起了新房,生活條件發生了很大改變。”
克麻村把蔬菜賣到了鎮上及周邊鄉鎮,改寫了全村多年來的貧困歷史,于2017年成功出列。
“我是第二批搬過來的,本來在第一批搬遷計劃中,但擔心搬進來后找不到工作便拒絕了。”6月底剛從大寨村搬到谷隴鎮大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村民楊富民告訴記者,讓他打消顧慮搬進來的,是谷隴鎮舉辦的一次參觀活動。
5月5日,為了讓貧困群眾加深對易地扶貧政策的理解和對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情況的了解,進一步消除對易地扶貧搬遷的思想顧慮,谷隴鎮組織符合搬遷條件的貧困戶到安置點參觀。
在移民安置點觀看完宣傳展板、安置點規劃圖、房屋平面圖和樣板房效果圖、就業展板后及正在建設的新社區辦公樓、銀飾街、飲食街、民族工藝品市場等基礎設施后,楊富民和23戶貧困戶當場簽下了愿意搬遷和拆除舊房承諾書。
在安置點斜對面的谷隴鎮忠源圣服飾有限公司里,6月底搬進來的貧困戶楊中榮正在把布料疊放整齊,準備回家吃中午飯。
“來這里上班一個多月,已經領了2800元工資。”楊中榮說,“以前早出晚歸種莊稼勉強夠維持生活,根本沒有閑錢,現在在廠里上班,一個月輕松不說,還能掙不少錢。”
記者了解到,在谷隴鎮忠源圣服飾有限公司一百多名員工中,有80多名是從各村搬遷過來的貧困戶。該服裝加工廠項目是谷隴鎮極貧鄉鎮脫貧攻堅子基金項目,總投資1100萬元,主要承接服裝、民族服飾、文件包、鞋業等設計和加工。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將解決800余名貧困人口就業。
按照大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規劃,將搬遷貧困戶1258戶6372人。為拓寬搬遷貧困戶的就業渠道,谷隴鎮還整合安置點周邊資源,積極打造民族服飾一條街、民族銀飾一條街、民族飲食文化一條街“三街”項目。
谷隴鎮副鎮長陳杰表示,該項目將直接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確保搬遷貧困戶每戶有1人以上就業,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輕輕翻轉辣椒樹,拔掉幾棵雜草后,楊阿桑老人把地上的坐墊往前移了移,小心翼翼地把辣椒上的蟲子扔出了棚外。
楊阿桑是谷隴鎮克麻村人,今年初,她說服家人來到克麻村“大球蓋菇+蔬菜”循環產業化扶貧項目基地務工。她表示,每天70元的收入讓她很滿足。
“以前生活條件不好,付出再多也只夠填飽肚子,現在不一樣了,靠自己的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歲月變遷讓楊阿桑更具智慧與哲思,她拔掉一棵雜草后,笑笑說,“既然趕上了好時代,我要再拼幾年。”
靠自己的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這是克麻村人以前不敢想、也不會去想的事,多年來的貧窮生活似乎磨掉了他們的志氣。一年多前,許多貧困村民還過著“等靠要”的懶人生活;如今,全村人都像經過訓練的戰士一樣,在村里基地務農、自己搞養殖、或是通過村里的介紹到縣城務工,每個人都投入到改變自身命運的戰役中。
2017年10月,克麻村“大球蓋菇+蔬菜”循環產業化扶貧項目建成,采取訂單收購形式,由黃平縣阿仙蘿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并實行保底價回收產品,貧困戶按照規范化技術進行種植,覆蓋了克麻村貧困戶125戶586人。
克麻村支書雷金文告訴記者,該項目主要采取“龍頭公司+村集體公司+貧困戶”扶貧模式,形成利益共享聯接機制,村民不僅可以分紅,還可以到基地務工增加收入。
產業扶貧是扶貧開發工作的核心和關鍵,是解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生存發展的根本手段。谷隴鎮以“助農增收”為核心,著力抓好產業扶貧,建成食用菌、白茶和蔬菜種植基地及生豬、肉牛、蛋雞養殖基地,實現全鎮貧困戶產業全覆蓋。
在魚良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做好產銷對接,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糯小米種植成為覆蓋全村212戶貧困戶的脫貧產業。
在谷隴鎮白芨產業種植馴化基地,建成苗木馴化大棚80個,輻射翁勇村、青塘村、山坪村等10余村1000余貧困戶,種植白芨3000畝,可帶動貧困戶1000余戶4500人脫貧……
“我們希望通過各種產業發展形成脫貧合力,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穩定增收。”陳杰說。

黃平縣谷隴鎮克麻村“大球蓋菇+蔬菜”循環產業化扶貧項目采取訂單收購形式,覆蓋了全村貧困戶125戶586人。圖為村民正在查看番茄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