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馬紅梅
蒲邦順說榮譽不過身外之物,把興農中學的每個學生教好,讓他們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才是他畢生的事業。
“25年來,在蒲校長您的帶領下,興農中學始終堅持有教無類,致力教育扶貧,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古稀之年,您依然初心不改、情系教育。在您身上所體現的教書育人的堅定志向、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扶貧濟困的責任擔當,讓人感動,令人欽佩……”
9月9日,在第三十四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給貴陽市興農中學蒲邦順校長并全校教職員工回信,向大家致以節日問候。
握著回信,蒲邦順很激動:“有書記的鼓勵,我一定將‘生命不息,奮斗不止’踐行到底!”
1961年,夏天,成都。
亮晃晃的陽光刺得人睜不開眼,汗已經浸濕了后背,肩膀也被背帶勒出了深深的紅印子。氣溫很高,行李很重,路很長,腳很痛……從車站到學校還有幾公里,昏沉沉的蒲邦順低著頭只管走。
50多年過去了,蒲邦順仍清晰記得,當年到學校報到的情形。
1942年,蒲邦順出生在四川省西充縣的一個貧困家庭。艱難求學考上了四川師范大學。開學時,家里只能湊出2元錢的路費。當他輾轉乘車到達成都車站時,錢已用盡。然而,車站距學校還有近6公里的路程,他只能背著沉重的行李徒步到校。多年來艱苦的求學經歷,讓他更懂得農村孩子的不易。
大學畢業后,蒲邦順一直從事著教育工作。為了幫助更多品行端正、有學習潛力,卻因各種原因面臨失學的農村孩子獲得更好、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機會,1993年,52歲的蒲邦順辭去了當時公辦學校副校長的職務,于當年8月,借用一戶農家小院作校舍,創辦了貴陽市興農中學。
在學校創立之初,即使學校經費難以為繼,蒲邦順也從未拒絕過農村學生。他對這些孩子的家長們說:“你們養好豬,我們教好書,用你們的勞動和教師的勞動交換,改變孩子的命運。”他規定,農民可以用米、用菜、用干辣椒等一切學校可用的物品抵交學費。從2000年開始至今,學校用于減免貧困生費用的支出從20萬元增加到60萬元。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唯一出路就是教育。給錢給糧給房,解決不了貧困家庭的根本問題,只有通過教育讓其子女真正成才,才能真正拔掉他們的窮根。”蒲邦順說,“興農中學興在‘農’字上,學校的大門會一直向農村學生敞開,這個初衷永遠不變。”
今年6月底,得知兒子趙利未高考考了602分,薛美激動得從沙發上跳起來。
薛美的丈夫在趙利未9歲時意外過世,此后她帶著一對兒女艱難度日。為了讓孩子過得好一點,她同時做著三份工作。

①2012年9月10日,蒲邦順(前左三)在感動貴陽教育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接受表彰。(受訪者供圖)

②蒲邦順表示,興農中學的大門會一直向農村學生敞開,這個初衷永遠不變。(受訪者供圖)
2015年5月的一天凌晨,發現趙利未房間里透出微光,她暗自欣喜,以為兒子在刻苦學習。然而,當她推門進去,卻發現趙利未正在打游戲。那一刻,薛美失望透頂。沒過多久,趙利未的中考成績出來了,連普高線都沒過。聽說興農中學有“四年制高中”,幫助很多中等成績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薛美就把兒子送進了興農中學。
開學后,學校老師不斷找趙利未談話。最初趙利未沉默以對,次數多了,他漸漸敞開心扉——父親早逝,對他打擊很大,而母親常年奔波于生計對他關心甚少,他覺得格外孤獨、自卑,最后只能通過游戲紓解內心的苦悶。
了解了這一情況,學校對他無論是從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給予了更多的關心和愛護。趙利未慢慢變得自信起來,學習成績漸有提升。在家里也變得越來越懂事。
今年,趙利未考上了理想的大學,薛美特意給興農中學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感謝學校幫助孩子實現了大學夢。
而像這樣的感謝信,興農中學每年都會收到很多。
蒲邦順經常跟學校教師說:“每一個學生都有閃光點,都應得到同等的關愛、關心。”
1997年,興農中學免費招收了一名來自威寧自治縣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張守朝。張守朝家境困難到沒有一件可換洗的衣服,因為受不了大家的嘲笑,他便跑回了家。知道情況后,蒲邦順立即讓學校老師前往威寧把人帶回來。
在了解到張守朝的父親是一名民辦教師,但工資微薄,一家人生活困頓不堪的情況后,蒲邦順讓學校老師務必將父子倆帶回貴陽,并把張守朝的父親安排到興農中學上班。在蒲邦順的關懷下,張守朝不但獲得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二等獎,還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
辦學初期困難重重,教學樓經常漏雨,周邊環境也很不好,學校到地州市招生屢屢被拒。但蒲邦順從沒氣餒過,從穩定壯大教職工隊伍,到跑貸款改善教學條件,蒲邦順堅信只要方向對,民辦教育一定能結出碩果。
從一個農家小院發展成為主校區占地200畝、校舍10萬平米、全省規模最大、辦學條件較好的民辦完全中學,由30余名農村學生,發展到如今師生總數超過8000人。蒲邦順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與決斷,堅守著自己的理想。
25年來,學校發展日新月異,教學成果豐碩喜人:興農中學多次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評為“五好學校”“貴陽市先進學校”“先進民辦學校”等稱號,2005年經省教育部門批準成為“貴州省二類示范性高中”。2013年6月,興農中學與獨山縣聯合創辦了獨山縣興農中學。學校升學率連年攀升,今年高考參考2733人,一本上線732人,二本上線1451人,600分以上121人,其中三名學生考取清華大學。
25年來,蒲邦順始終堅持有教無類,令興農中學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期間,他獲得“2010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民進全國社會服務先進個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等幾十項榮譽及稱號。
“榮譽不過身外之物,把進興農中學的每個學生教好,讓他們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才是我畢生的事業。”蒲邦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