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博物院
文物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人類創造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和紀念價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現代的物質文化遺存的總稱”[1]。廣義的民族文物是指“從民族產生至今各族所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其中包括考古發掘品、傳世文物和近現代的民族文物”。狹義的民族文物是指“近現代各民族所使用的文物”[2]。文物法中將文物年代的下限定為現當代,因此以近現代為主的民族文物成為了博物館等文化機構收藏、保護、研究的對象。
對比歷史文物、考古出土文物和漢族文物的保管保護工作,少數民族文物的保護管理缺乏相應的專業標準和理論支撐,特別是地區性的民族文物保護研究十分不足。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省份,也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等14個世居少數民族。四川少數民族文物反映了四川各族人民在不同時期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四川博物院展示區域文化的代表性藏品。民族文物由于其特有的屬性、不可再生性,以及文化的多樣性等原因,要真正做到“制度健全、賬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檢方便”二十四字方針,首要任務便是對其進行科學分類。
民族文物和歷史文物一樣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各個博物館根據本館的收藏情況依照不同原則對民族文物進行分類管理。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民族文物以四川省內聚居的少數民族文物為主,其中藏、羌、彝三個民族的文物占了總數的百分之八十。基于民族文物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差異性和同一性,本著“科學管理,方面使用”的原則,四川博物院民族類文物采取復合分類法。首先按照族別分類,將每一個民族的文物分成不同的大類,各建立一個分類賬,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個分類賬,這對于族別多的博物館較為合適。不同民族的文物以及文物的組合都傳達著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和族群符號,族別分類能更好地反映出不同民族典型的文化形態特征。其次,在大類下,按照文物用途的不同再進行劃分,分為生活用品類、生產工具類、工藝品類、服飾類、樂器類、書籍類、兵器類等。通過這樣的分類,方便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展覽使用。第三,按照文物質地再進行細分。從藏品保護角度出發,把相同或相近質地的文物放置在一起,創造適合其保存的環境,是延長文物壽命的必要手段。文物的分類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種方法,應在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指導下,對少數民族文物進行靈活處置。民族類文物和其他文物一樣有級別高低之分,可將其進行統一歸類擺放,確保珍貴文物和重點文物的安全。
民族文物保管基本內容包含文物管理和文物保護,文物管理是通過法規計劃、制度規范等系統指導業務操作。健全的保管制度和典藏規范是民族文物安全以及工作成效的保障,科學合理的制度是在長期的實際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也是在失誤中吸取的教訓所換來的,科學合理的制度是與時俱進的,能夠隨著環境而改變,并能針對不同情況提出有效的措施。民族文物從征集、接收、登編、入庫、排架、提用到修復等一系列典藏行為都應該遵循制度規范。
四川博物院作為綜合性博物館在民族文物的收藏保管上十分關注其歷史的沿革和它代表的文化符號,重視文物賬目的登錄和使用。一套完整、準確的藏品登記賬簿是全面科學妥善保管藏品的關鍵。保管員根據每件民族文物的《入庫憑證》登入《總賬》和《分類賬》。《總賬》和《分類賬》記錄此件文物基本信息,包括文物名稱、來源、年代、質地、級別、數量、類別、序號等。另外為每件文物制作一張卡片,上面增加了征集的方式、基本特征、完殘情況等等信息,特別記載了此件文物的現時存放地點,如存放于哪個庫房、哪個柜子、柜中的哪一格或哪個抽屜等等,形成完整的文物檔案。通過《總賬》可以掌握本館的民族文物數量,通過《分類賬》可以對某一民族文物的基本情況有個大致了解,再通過查詢卡片可以知道文物的源流,并能快速找到文物的具體方位。登記前要為每件文物編號,登記后要確保賬、卡、憑單上的信息一致、準確無誤。藏品入庫首先要點交,辦理入庫交接手續,對藏品進行消毒殺菌處理,然后根據卡片方位進行排架。由于保管工作專業性強、涉及的學科較多,責任重大,因此四川博物院民族文物保管設立雙人雙崗制。根據文物分類原則以及本身質地、類別、等級不同,保護條件、方法也會有所區別。保管員定期入庫檢查和檢測,當發現文物出現機理變化或病害時,及時上報、聯系文保中心進行修復。
文物的典藏規范涵蓋民族文物保管在內的全部文物工作所有內容,完善典藏規范是民族文物保管的重中之重。根據實際工作的經驗和民族文物的特性,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典藏規范進行擴充:第一,對民族文物工作專業范圍予以準確定義;第二,更新民族文物登錄的流程,特別要細化民族文物登記內容的指標,除了確定文物基本信息外,對民族文物地區屬性、時代屬性、使用方式、存續狀態等動態情況也需要做跟蹤記錄,突出民族文物的特色;第三,加強對民族文物圖片、檔案等資料的制度化管理,探索既符合產權保護要求,又有助于宣傳教育的途徑。
文物保護主要是研究環境對文物的影響,采取措施進行干預,防火、防盜,防止文物藏品的劣化損毀。加強藏品安全的防護措施,研究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是拓展民族文物保護和利用途徑的有效手段。文物庫房的環境直接影響文物的保護,庫房的建設應考慮到防潮、防塵、防止光線直接照射,庫房內墻壁的裝修應選擇吸濕性好的材料,不要在墻上刷油漆或貼壁紙,以防雨季氣溫下降時結露,增加室內濕度。四川博物院民族文物庫房沒有達到現代博物館庫房保管條件,沒有恒溫恒濕。在常年濕熱多雨的成都地區,控制溫濕度成為了民族文物保護的首要任務。民族文物庫房開間大,安裝了兩臺空調機和除濕機,幫助大環境的通風、控溫和除濕。庫房內沒有窗戶,避開了自然光的直接照射,使用LED燈,節能環保,并在燈外應附加一個玻璃罩,涂紫外線吸收劑,有效地防止紫外線對有機質地文物的破壞。
四川少數民族喜用竹木漆器,如竹筐、竹簍、竹笠、竹雕,樂器里有蘆笙、簫、笛等。這類文物入藏前多為日用器,有的沾有油漬和污垢,在保存過程中易長霉和生蟲,加上濕熱的氣候,給保存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日常保管中,專業人員會對這類文物進行定期清洗,祛除污垢。如發現害蟲蛀蝕,便噴灑一些熏蒸藥物,放入密封袋中,待害蟲除盡,再將器物重新歸回原位。
四川博物院民族文物中有許多絲織品和毛皮制品,如藏族的羊皮袍、土家族的西蘭卡普、彝族的披肩、羌族的麻布長衫等,從面料到制作多由手工完成,屬于有機物。平日將這類文物放入較密閉的抽屜柜,使用干燥劑,保持陰涼干燥。成都氣候溫暖潮濕,害蟲和霉菌的繁殖速度更快,保持大環境的溫濕度平衡較為困難,因此多采取小環境控制方法。對于未發生霉變蟲蛀的絲織物和毛皮制品采用無氧微環境控制,使用RP材料對文物進行脫氧、防潮、防腐、除蟲、防霉和延緩光老化。對于生霉的絲織物和毛皮制品不能用水清洗,應使用消毒機及時消毒殺蟲,再根據材質采用不用的處理方法祛除病害。
民族文物異常豐富,由于質地和流傳情況不同,文物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因此,建立文物技術保護理念,運用文物保護技術對民族文物進行保護尤為必要。通過預防性保護措施,著重環境與文物材質關系的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修復方案,探索適合本館民族文物保管的模式。
民族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遺產,見證著各少數民族之間長期以來和睦相處,共創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輝歷程。新中國成立以后,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文物保護體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各民族風俗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傳統正在消失,民族文物收藏保護迫在眉睫。只有加快民族文物保護法規的建設,增強民族文物保管理論研究,培養民族文物保管專業人員,完善民族文物典藏體系,才能讓民族文物保管工作健康發展,讓彰顯民族精神、記錄多元共融的文物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