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陽師范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于社會救助有著如下條款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我國公民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這是社會救助制度在憲法這一規定上的具體體現。從定義看,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對于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它對于調整資源配置,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享受社會救助的對象包括因遭遇了個人或社會事件無法正常生活下去的人,徘徊于生存線邊緣的群體,老年人、災區群眾、兒童、殘疾人等,這體現了社會救助的低層次性。在受助群體中,絕大多數對象的表現是貧困,或因病致貧、或因災致貧;因個人能力不足、自然環境變化或因社會環境提供資源有限導致其接受社會救助,這意味著接受國家社會救助的對象具有限制性,需要接受嚴格的資格審查。從社會救助的類型看,主要包括低保、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政府救助、民間救助等,由于社會救助的種類和手段多樣化,問題也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因此可以說社會救助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政策性。
以助人自助為理念和目標的社會工作在助危困、促發展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社會工作產生的哲學基礎和價值基礎看,無論是從比斯提克等學者的理解還是從實際的專業服務來說,該專業都很強調社會對個人的責任,即社會對其公民負有相應的責任,也有義務為個體提供相應的資源、發展空間和相關權利。因此,社會工作和社會救助制度是在理念和目標方面是高度契合的,社會救助符合社會應對個人承擔的責任這一要求。如汶川地震等,國家和社會以無償方式提供物資幫助災民度過困境。
費孝通先生曾說,社會工作主要通過救助、幫助和發展這三類服務來幫助人們恢復健全的社會生活,增進福利,兩者的融合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第一是疊加式的救助服務,即兩者分工,既提供物質性的服務,也提供非物質性的服務;第二是嵌入式的救助服務,即社會工作憑借自身的價值理念和方法開展社會救助以使社會救助工作更富成效。因而,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領域有著積極意義:首先,社工憑借專業優勢,堅持以人為本,能夠使社會救助工作更加人性化,這是因為社會救助工作的行政性、統一性強,很難兼顧到每一位救助對象的個體化需求;其次,社會救助面臨定位不準確、救助資源單一、服務需要拓展等問題,根本原因是缺乏與對象溝通的橋梁。社工就是橋梁,可以把分割的、單一的、被動的、經驗的社會救助轉變成專業的、積極的、綜合的、完整的社會服務,使對象不斷自我完善;第三,由于社會工作相信人類有改變、發展和完善的能力,因而在提供高質量社會救助服務的同時,可以逐步消除社會救助對象的“污名化”效應。
第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社會救助對象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層次的,社會救助最先滿足的就是低層次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但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明這只是人的低層次要求,人在社會中生活更重要的是實現和滿足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和發展等高層次的需求。因而僅僅通過一刀切的方式進行政策式的社會救助顯然是不合適的。
第二,社會支持網絡理論。社會支持網絡通常分為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和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其中正式社會支持系統主要指正式社會組織,政府、慈善組織等;而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則包括親友、鄰里、同事等人際互助網絡的支持。社會救助對象在社會支持系統方面一般呈現弱或無的特點,社會工作強調除了需要給予物質方面的正式社會支持(工具性支持)以外,還需要對救助對象進行特別的情感性支持(心理支持)。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在承擔社會救助工作時,盡力發掘整合不同類型的資源,如社區內部資源和社區外部資源(街道、區縣等機構部門);政府、社會、市場等各類制度性和非制度性資源;同時,在利用專業方法進行社會救助時,要特別關注社會支持網絡的功能發揮如何。
第三,增能理論與優勢視角。“增能”一詞是社會福利界的用語,意思是讓人有更大、更多的責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能已成為社會工作領域提倡的重要價值觀念和工作模式之一。從增能理論的基本假設來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之所以會處于弱勢地位,并非他們自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們長期缺乏參與機會所導致。造成無力感的根源有三個:一是受壓迫群體的自我負向評價;二是受壓迫群體與外在環境互動過程中形成的負面經驗;三是宏觀環境的障礙使他們難以有效地在社會中行動。另外,受助對象的能力不是助人者給予的。社會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過共同的活動幫助服務對象去除環境的壓制和他們的無力感,使他們獲得能力,并能正常發揮他們的社會功能。社會救助的服務對象大多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沒有權力,缺少資源,充滿無力感。增能理論的解釋有助于社會工作者更有效地實施社會救助。
我國在社會工作與社會救助融合方面曾出臺相關的辦法和意見。2014年,我國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作用,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2015年民政部和財政部聯合頒布《關于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意見》在《暫行辦法》基礎之上又增添了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資源鏈接服務和宣傳倡導服務,并提出建立健全社會工作服務需求發現報告機制、社會工作服務承接機制,以及社會工作服務轉介機制。這意味著我國政府開始關注到當前的社會救助工作存在有相應的弊端,即無暇顧及到救助對象的精神撫慰、后續發展、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若僅僅依靠社會救助金類的物質救助手段,有可能造成諸如福利依賴、心理自卑、社會排斥等等社會后果。將社會工作引入社會救助工作領域,便能逐漸發現并解決相應的問題,提升社會救助的效果。
學者馬鳳芝曾指出,根據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領域的國際經驗來看,至少存在有三種具體的介入模式,包括整合模式、分離模式和混合模式。這些介入模式主要依據社會工作和社會救助在具體工作安排的通道、領域和方法進行分類。
第一,整合模式。看重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服務素養和業務能力,強調將物質救助和社會服務兩種功能進行整合,并由專業社會工作者提供全部的服務。這種模式凸顯了社會工作本身的專業要求,對社會工作者本人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因為他們不僅需要承擔當前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在申領社會救助金的各項行政工作與任務,同時還要對社會救助對象在物質援助以外的其他領域之需求負有相應的責任,即集多重角色于一身。在這種運行模式下,工作者會對救助對象的全盤情況進行了解把握,獲得全面而整體的資料,從而對救助對象的實際情況作出真實而客觀的評價,提高社會救助的效率。另外,整合模式下兩者的融合具有消除福利依賴、促進救助對象自我發展的正向功能,減少依靠社會物質救助生存的對象數量以及社會救助金的支出。
第二,分離模式。簡言之,分離模式就是將物質救助和社會服務兩種功能在社會救助工作領域進行分離,由兩類不同的工作人員完成各自的任務,通過溝通進行工作的組織,即分管社會救助工作的部門和社會工作專業機構各自為政。很顯然,這樣的模式雖然兼顧了物質救助和社會服務,但在工作效率、專業水準等各個方面略欠一籌且成本較高,社會救助對象也會自然地只重視物質救助而忽視社會服務,抑或被迫轉入社會工作機構被動接受社會服務,(這顯然違背了專業社會工作對服務對象的含義界定)若想在分離模式上看到良好的救助和服務效果,兩方機構的溝通渠道、溝通機制等就顯得格外關鍵。
第三,混合模式。這種模式既不同于整合模式的一人身兼二職,也不同于分離模式的兩類機構各自為政,它更加強調同一機構內部專業屬性的分離,即在同一個機構內部,由分管社會物質救助和社會服務的專業工作人員各自承擔自己相應的工作,這種模式既包含了整合性,又體現了分離性。因而在特點上,混合模式兼顧了整合模式和分離模式的優點,同時摒棄了相應的弊端。盡管如此,它也具有新的局限性,比如很強調兩類工作人員的溝通,強調團隊協作,如果在這方面出現了問題,那么混合模式也將遭遇困境;再如,如若社會物質救助的工作人員在專業素養方面有所欠缺,或是行政事務負擔過重,那么則會造成社會服務對象的轉介低效(失效),以及社會工作服務人員的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