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坤
貴州省福泉市牛場高石幼兒園
我們農村幼兒園存在著教育經費不足,活動設施少的缺陷,尤其是桌面玩具種類更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兒園的室內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玩中學”呢?我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老師們通過查閱資料、上網瀏覽、教師討論等方式,最后決定可以嘗試挖掘農村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中的可操作材料,發展幼兒動手動腦能力,開展富有農村特色的幼兒園美工區角活動。那么怎樣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農村幼兒園美工區角活動呢。下面我根據這些年來開展美工區角活動的情況,跟大家共同探討一下如何開展區角活動。
大自然的色彩是斑斕的,它賦予孩子們無比深遠的遐想,帶給孩子無比快樂的創造力。他們在拓印、染色、色彩組合、涂色的游戲中,盡情的宣泄自己的想法,在動手動腦動眼動嘴的色彩活動中,提高了動作協調能力,他們能說出,自己的花草染色組合是花園,水果色彩組合是熱鬧的城市等——思維十分靈活,想象十分豐富。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一花一草,青山綠水,黃燦燦的田野,綠油油的麥田,他們無不喜歡,而且幼兒對色彩的敏感性特別高,他們用色大膽潑辣,顏色明快鮮艷,特別是小班的小朋友,喜歡歡快明朗的色彩游戲,因此尊重幼兒的個性,開展各類色彩活動,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與創造能力。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神奇的資源,不僅色彩斑斕,而且有其獨特的造型。因此,我們充分分析研究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點,開展了拼貼活動。
在拼貼與組合中,我們重視美來源與生活,在用美來裝扮生活,不僅在選擇的材料上做深挖掘,而且也注重作品的最后走向生活,如好吃的蔬菜湯,讓幼兒感受到原來吃也是一門藝術,在相框與裝飾瓶的過程中,幼兒體會到生活是靠自己的雙手去裝扮的。
“對于兒童來說,藝術是一種游戲,只有兒童從中獲得歡樂和愉快的體驗時,藝術才能真正成為兒童的需要。”自然物造型活動是幼兒所喜歡的活動,他們在切、刻、劃、綁、插、擺弄等看似笨拙、尋尋覓覓的過程中,對自己動作產生的“痕跡”發生興趣,從而在不斷擺弄不斷調整中獲得快樂獲得發展。在一次《有趣的蔬菜娃娃》制作過程中,有個小朋友洋洋得意的舉著插滿牙簽的土豆告訴我那是“千手機器人”,可見,自然物造型活動的作品未必成熟,但幼兒在其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捕捉自己創作的痕跡。
材料是幼兒園區角活動的重要支柱,離開了材料,區角活動幾乎難以進行。為了給區角活動提供豐富的材料支持,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發動家長、幼兒、老師收集豐富多彩活動材料。例:生活中廢舊紙盒和日用品:牙膏盒、奶盒、鞋盒、酒盒、毛線、布頭、紐扣等;根據季節搜集農作物:玉米皮、地瓜葉、小麥桿、高粱桿、葡萄枝、桃核、杏核、松球、法桐球等;搜集小朋友身邊的材料:用完的彩筆筒、喝完的牛奶盒、吸管等…… 總之,大到廢舊輪胎、裝修邊角料,小到紐扣、螺絲,所有這些材料都收集在各班的“百寶箱”內。
其次,我們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有目的地篩選和清洗然后再分類。植物類:樹葉、蔬菜、豆類、谷類、瓜果、果殼類、野花、野草、稻草等。瓶罐類:易拉罐、雪碧可樂瓶、牛奶瓶、哇哈哈瓶、藥瓶。紙盒類:牙膏盒、牛奶盒、塑料盒、鞋盒、香煙盒。生活廢舊料:包裝袋、包裝紙、吊針管、吸管等。其它:泡沫板、紙板、毛線、碎布、紐扣等等。收集的材料安全、衛生、經濟、實惠,不僅節約了有限的教育經費,更突出了我們的自然資源特色。
另外,各班根據年齡進行選材并進行設計和安排。在小班可以開展樹葉粘貼、迎春花、菊花粘貼、圖形粘貼、可以用各種顏色紙張進行撕貼;用蘿卜、土豆刻上各種圖案讓幼兒進行印章等;中班可以開展玩泥巴、繞線、手指畫、拼圖、串珠等活動,如利用毛線和紙板通過繞線裝飾相框;在大班開展草編、趣味剪紙、學做食品、刺繡、繞線畫、各種圖形拼畫等等。如大班開展草編活動:我們教師可以外出參觀學習,教師們受到啟發后,對一些簡單的操作我們的孩子完全可以學習。于是我們就開始整理玉米皮,給她上色,造模子,在制造的過程中發現,木制模子費時費工,可以用酒盒鞋盒來代替它…… 在這種過程中,好多材料是孩子通過自己動手或求得他人幫助獲取的,幼兒不僅認識了材料,而且引起了幼兒興趣。
我們實施素質全面和諧發展時,我認為在農村的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應當重視美工區角活動,合理開展區角活動,讓幼兒在區角活動中得到更多的發展與提高。農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只要我們建立樸素的資源觀和價值觀,挖掘自然資源蘊涵著豐富而濃厚的教育和文化價值,讓我們的孩子在散發著農家“味”的環境中,立足實際,快樂學習,收獲著未來,讓我們擁有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