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銀龍 張?zhí)焓?/p>
西藏藏醫(yī)學院
當前,大部分西藏學校都采用藏、漢雙語教學模式,西藏的漢語教學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但真正意義上的雙語教學是從新中國建立之后才開始。雖然西藏漢語教學歷史悠久,但漢語教學水平一直不高,尤其在漢語拼音教學方面存在一些難題。
陳葉紅、肖麗艷(2013)指出,學生存在違反反標調規(guī)的現象。當前,漢語拼音沒有按照元音的順序標調,極易出現漢語拼音偏誤。
WWong(2013)指出,在進行語言學習時應當正確使用音節(jié)拼寫,不可以隨意刪減韻母。
第一,送氣與不送氣音的混淆。對于大多數西藏學生來說,很多學生完全不能夠對送氣和不送氣的清音進行辨別,沒有完全牢固掌握正確的讀音,只能猜測某一部分文字的讀音,這就造成了送氣和不送氣音出現錯誤的現象。
第二,舌尖音和舌面前音以及邊音可能存在混淆。出現這種錯誤主要是由于漢語和藏語之間的發(fā)音存在一定的差別。漢語和藏語同屬漢藏語系,兩種不同的語言擁有相同的根源,但是由于漢族和藏族這兩個民族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都已經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發(fā)音習慣,因此藏族學生,尤其是已經牢牢掌握藏語發(fā)音基礎的學生,在進行漢語學習時常常會受到本民族發(fā)音的限制。例如對于劉的發(fā)音常常會被認為是niou。
第三,雙唇音和唇齒音之間存在混響。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是由于藏語體系中并沒有唇齒音f。因此藏族學生在發(fā)音時就趨向于使用自己的母語p來代替,而p就是雙唇音。由于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身的語言特征,每個人對于自己的母語有區(qū)別意義的聲音常常非常敏感,很難進行分辨,在進行第二語言學習時,他們常常會忽視目的語在某些應用中的區(qū)別特點,把目的語音位和自己母語進行等同,根據自身母語發(fā)音去對目的語進行發(fā)音。
第四,舌面后音與喉音之間存在混淆。在藏語體系中,藏語并沒有舌面后音h[x],但卻有一個相似的喉音h。由于x和h都是清擦音,但是兩者的發(fā)音部位并不相同,x主要使用的是舌面音,h主要使用的是喉音。在進行發(fā)音時,很多藏族學生會使用母語的h來代表漢語的h[x],這就造成了發(fā)音時出現發(fā)音不準的現象。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找準拼音教學的重難點,例如在進行漢語教學時,聲、韻、調都是進行拼音教學的重點。與藏語相似,但卻不相同的拼音教學常常是難點,例如藏語中的喉音和漢語中的舌面后音非常相似,但是兩者之間的發(fā)音部位卻不相同,因此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區(qū)別和練習,這樣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首先,從語言的本體進行分析,漢語和藏語在進行教學時需要進行對比。漢語和藏語兩種語言是親屬語言,這就給藏語學生學習漢語帶來優(yōu)勢,但是這種優(yōu)勢也是一把雙刃劍,過于相似部分常常會使學生感到困擾,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對兩種語言進行對比,找出相同相似以及不同之處,做到對癥下藥,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文化教學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語言是文化承載體,語言教學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簡單講解,更應當是對第二語言所包含文化的潛移默化傳授,只有從心理上接受第二語言文化才能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各個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也會明白不同文化產生不同語言,不同語言體現不同文化,從而在心理上對漢語的學習更加親切,有助于學生學習漢語。
最后,傳統教學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言學習是一種非常枯燥的學習,因此應當使用更多輔助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習興趣,例如我們可以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將多媒體應用到課堂之中,盡可能創(chuàng)造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