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琳
江西省豐城市小港梅崗小學
加強全民族的素質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則是最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途徑,小學數學是文化學科中最基礎的一門,是學習文化科學最重要的學科,也是邁進科技領域攀登科學高峰的基礎。因此,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對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數學如何體現素質教育,在此談幾點體會。
當前世界各國都把解決問題作為數學課程的中心,將其作為數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摒棄過去那種只重視數學思維結果教學的做法,強化數學思維過程的教學。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動手、動腦去探索、發現問題的答案,發展其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中滲透的數學思想與方法主要有:化歸、組合、歸納、聯想、集合、對應等。這些思想和方法隱含在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它們比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更普遍的適用性,因而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思想,緊密結合數學知識的教學進行滲透,這對學生理解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是大有裨益的。
數學發展到今天,其內容、思想、方法、語言已廣泛滲透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現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從一年級起就應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生活問題,從而養成主動地從數和形的角度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習慣。
國家教委發出“素質教育”的指示已經有了相當的時間了,但小學的教育教學仍受“升學第一”的應試教育影響。通過學習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和“義務教育必須與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奠定基礎”的指示,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片面追求“升學率”是違背教育目標的,勢必造成老師在教學中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生對腦力勞動產生厭惡情緒,從怕學到厭學,從厭學到逃學。學生疲于奔命在繁重的記憶任務之中,只知“學海無涯苦作舟”。因此,要使“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面的素質教育,必須真正明白“應試”考試的弊端,樹立素質教育的思想,明確培養能力,優化個性,發展特長,全面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技能素質的教育目標,發揮素質教育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揮素質教育的作用。小學數學是整個素質教育工程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不僅能使學生學會數學知識,掌握計算的技能技巧,還能學會據事論理的推理能力。因此,搞好數學素質教育培養和發展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為培養德能、智能和體能全面發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育家陶行知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民主寬松、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會讓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從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規的思維方式分析理解問題,充分地表現和發展自己的發散思維,而無須壓抑,不必擔心別人的笑話和諷刺,進而迸發出創新的潛能。如解答“少先小隊6人參加植樹,按計劃平均每人要栽10棵。實際栽樹時,5人就完成了小隊的植樹任務。這樣實際平均每人多栽幾棵?”有位同學提出一種獨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學看到這種方法,馬上給予否決,并說這位同學“瞎想”。此時,我抓住機會及時引導:這位同學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題答案?這樣解有沒有道理?為什么?學生們經過認真的檢驗思考,漸漸有所認同,但仍疑惑。這時,我讓該同學說出這樣解的理由:因為實際比計劃少1人參加植樹而完成任務,所以可以把第6個同學的任務10棵,平均分給實際植樹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實際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當堂表揚該同學思維創新,敢于沖破常規解法,想別人不敢想,激發了全體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習效果如何,教學成功與否取決于學生全體與個體的有效參與程度。教師必須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學習掌握知識,發展智能。為此,教師必須充分地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感到“能學”。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可采取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談論探求,概括梯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先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拿兩個相同的梯形和拼成的四邊形。接著,引導學生討論,分別找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平行四邊形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相等,而每個梯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學生有了具體的感性認識,教師再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因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所以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除2,再著重說說為什么計算公式要除以2,這樣學生對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就已“水到渠成”了。
教師要精心設計多層次、多形成、有彈性的練習,使全體學生參與到知識鞏固和運用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智能。
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更新觀念是關鍵,學生是中心。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注重能力培養,發展思維,培育創新;既重視學會,更重視會學,這是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