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波
貴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學
當前中學生安全意識普遍比較淡薄。例如學校一再宣讀《學生校內外安全公約》及處罰辦法,讓學生學習《安全事故手冊》。但學生總有追逐打鬧,滑行樓梯扶手的;有翻越校門、圍墻的;有體育課上不聽從老師要求的;實驗課上未經老師允許,擅自使用藥品進行違章操作的;在校外有不遵守交通規則和公共秩序的;有私自闖入施工現場的;有結伙斗毆、盜竊、惹是生非的;財物隨意亂放,離開宿舍不關門窗,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另外,中學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對社會了解不夠,一些社會上的犯罪分子、小混混利用中學生在校內學習生活而接觸社會少、辨別是非能力差等特點,騙取中學生財物。還有的中學生不注意用電、用火安全,夏天不注意游泳安全,冬天不注意滑冰安全,平常不注意飲食安全,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要切實加強中學生的安全教育,增強中學生安全意識。
第一,調動力量,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對中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要依靠學生管理工作者、學生組織及學生家長等有關部門和人員的共同參與,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特別是要發揮思想教育陣地的作用,利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體系和優勢。要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針對性地進行安全教育。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在有關課程和教學環節中由任課老師結合課程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化學、物理實驗課中講授有關防火防爆方面的內容等。嚴厲打擊危害學校及中學生安全的不法行為,切實改善校園周邊治安狀況,優化育人環境。
第二,突出重點,提高安全教育的實效。一是安全教育的內容要以防人身傷害、防財務受損、防心理失常、防違法犯罪、保學業完成為重點。二是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開展不同內容的教育。如對有不良行為的后進生要以防違法犯罪為主要內容,幫助、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使其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對喜愛運動,行為又過于冒險的學生,要加強防運動損傷教育,教育他們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對有心理失常表現的學生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等等。
第三,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學校要經常召開各班學生干部會,討論安全管理問題,查學生宿舍,召開學生宿舍辦公會,聽取學生意見,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還可以利用校團委的組織活動、各個課外小組活動進行學生安全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我安全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和完善從校到班、從大的團隊組織到小的興趣小組的學生自我管理方式,讓學生參與學校各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人要是各種好習慣都養成了,我們的教育目的就達到了,如學習上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勞動上有良好的勞動習慣,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習慣,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那么這個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因而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要教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是基礎道德教育的主體,是崇高道德的生長點。
根據教育大家的理論以及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及培養良好習慣要做到以下幾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矯正一個不良習慣更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事,好習慣只有在長期反復的訓練中才能養成。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工作必須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緊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復。行為訓練要抓反復,反復抓。
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是養成的過程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訓練就需要咬著牙,戰勝許多困難,經過許多枯燥單調練習,才能成功。特別是對已形成不良習慣的學生,要矯正就更要有堅強的意志,強化訓練。事實證明,好習慣是在與壞習慣的斗爭中形成的。因此,培養良好習慣就要有個“狠勁”,嚴而又嚴。這里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有例外,確定標準之后,就要嚴格遵守,不能放松。沒有“狠”勁,姑息遷就,表面上是愛孩子,卻容易前功盡棄,最終使新的良好習慣難以形成,反而害了他們。我們必須把嚴與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嚴達到愛。
學校要發揮各方教育力量的育人作用。學校的教育力量既包括學校本身的軟硬環境,還包括德育隊伍。就德育隊伍而言,不僅僅是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班主任、德育課教師,還有其他任課教師、后勤服務人員。全員育人機制為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規范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育人環境,不僅能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和生活行為,增強教育效果,而且會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利用各種機會幫助教師提高這方面的認識,樹立“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觀念,時時處處不忘育人職責,實施品德指導,狠抓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