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梅
廣東省梅縣區程江鎮中心小學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的影響,而家庭教育尤為重要,是其他無法替代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負有教育、示范、監管的重要責任。但是目前部分學生的家庭教育現狀令人擔憂,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根本沒有盡到其監管責任。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令人堪憂。主要表現在:
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看護,或委托其它親戚照看。一是隔代監護型,即由祖輩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三是自我監護型。這些都是兒童的監護人被委托轉移的特征。
家庭教育難以實施。由于監護人被委托轉移,“負責人”通常只是把孩子“養大”放在第一位,至于“教好”則是其次;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一切順其自然,任其發展。從這個角度上說,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難以實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缺乏家庭關愛,致使性格發育不健康,有時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內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這些群體由祖輩或親友監護,得不到親情的關懷,留守的經歷給他們產生了負面的、消極的心理影響,產生了不良的行為習慣。他們的心理發展是自由化的,沒有正確的導向。與父母缺少聯系,缺乏傾訴和幫助,有“情感孤獨”的癥狀,他們渴望父母的關懷與溫暖,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因此留守兒童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內心封閉、情感冷漠等心理障礙。當孩子們出現這種障礙時,在家監護人往往沒有察覺,忽視了兒童的情感需要。
缺少父母的監管,孩子難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個別留守兒童經常不洗臉不梳頭、衣服十分臟、滿身污垢、這些學生要么是監護人忙于做他們的事,漠不關心;要么家長衛生意識淡薄,不管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他們的家庭環境衛生也差,他們不懂得怎么去教孩子講究衛生,只依靠在家的年老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照看,老人心有余力而不足,其他監護人又不夠細心,這樣容易造成學生的身體素質差。
通過各種途徑讓家長意識到掙錢擺脫家庭經濟困難固然重要,但子女能否健康成長更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子女和整個家庭的未來,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建議孩子的父母最好不要雙雙外出務工,如果確實需要,應該經常主動與小孩溝通,如電話、寫信、網絡等方式聯絡,和小孩談談知心話,做小孩的知心朋友,多去理解與關心,讓他們感受父母的愛。但交流不要僅談學習,更要談思想、教做人的道理,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學期開學初學校要深入開展調查摸底,對“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詳細了解、記錄,做到“四個方面清楚”,(即清楚留守兒童的姓名、性別、年齡;清楚留守兒童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清楚留守兒童父母的務工地點和聯系方式;清楚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姓名、地址、聯系方式。),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并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
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利用QQ群、微信等平臺,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系,讓家長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情況。學校主動督促和幫助在外打工的父母與留守兒童溝通,從學習、生活等方面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讓“監護人”懂得照顧孩子的知識,學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養孩子的本領,發揮家長對小孩的獨特教育功能。
(1)針對學習問題,將“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老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基本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規定幫助時間、內容、階段性效果。除此之外,還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不同形式的“手拉手”活動。
(2)針對生活問題,做到“三多”,即: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還開展以培養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內容的興趣活動,互幫活動等,使留守兒童感到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老師就如父母一樣關愛自己,使其心理感到溫暖。
(3)針對心理問題,經常組織教師為留守兒童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為他們提供傾訴問題的渠道,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
同時利用課余時間舉行球類、朗誦、書畫、歌詠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釋放壓力、排遣孤獨。融洽的同學情誼能使他們感到開心、愉快,同學間互相表揚、經常稱贊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感受學校大家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