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迪 張長生 何 進/淮北師范大學
民俗體育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域中為廣大民眾所創造的、享用和傳承的具有健身、娛樂和規范人們行為準則的體育活動方式。具有濃厚的地域性和民俗性特征。皖北的民俗體育發展至今,主要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剛勁有力、民風淳樸的皖北文化、靈巧的江淮文化、以及古典新穎的皖南文化,這些地文化因環境風格的不同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皖北文化。其體育項目有五禽戲、河蚌舞、打陀螺、舞獅子、跳塔子,以及蘭花燈、斗雞、花車花船和拋繡球、婆溪河燈、戲鐘馗等項目。不過現代的很多年輕人并不能體會到皖北民俗體育活動中這些項目的吸引力和內在,所以在參加活動上,還是以老人居多,同時因為老人時間相對比較充裕,也會自我組織相應的活動內容。
皖北的民俗體育項目雖然豐富多樣,不過由于其項目的形式都是由一些小型的民俗團體和一些企業來進行的,都是為了協助完成教育局布置下來的工作,并沒有任何正規的贊助商進行扶持,因此活動范圍和發展前景有限。而民俗體育要想繼續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濃厚體育氣氛的渲染,只有氣氛越深厚,人們的意識才會越深厚,真正的把民俗體育融入到生活中去,這樣才能體現民俗體育“民俗化”這一明顯特征。因此,在發展民俗體育這條道路上,國家的扶持才是關鍵所在,要正視民俗體育政策的發展需要,加強政策的實施力度,團結一切可以完成的力量,真正的做到民俗體育“民俗化”。
皖北民俗體育在現今的發展中,大多還是在一些具有表演或者匯演性質的活動上,在廣場或者公園中,雖然可以經常的看到一些人在練習空竹、腰鼓和太極拳等專業項目的人群。不過人們關注的焦點卻是在于如何強身健體,并不能作為整體的娛樂項目,而在傳統的廟會、節日以及農閑收獲后,看到的民俗體育活動已經越來越少,就連鄉下現今的廟會和一些集會上,大多也都是舉行一些售賣而已,已經很難在看到活動的出現,人們對組織民俗體育的興致已經越來越少。
在現今皖北民俗文化發展的境況下,人們只知道有這項活動的出現,卻不知道這項運動代表著什么,想要表達什么意義,越是向前發展,這樣的現象就越為嚴重。如今,人們一味的追求商業性,項目多以賺錢為目的,致使其中的文化理念、思想見解、以及民俗特性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已經脫離了發展民俗體育的真正意義,導致民俗特色缺失。
從皖北現今的經濟發展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水平也在逐漸的被人們所重視,進而對民俗體育的關注也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政府應加大對皖北民俗體育項目的重視力度,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將地方政治風光和歷史文化與民俗體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多資源綜合優勢,加強主導作用。同時應放松對組織管理權限的限制,讓更多的企業或個人可以更好的實行自主能力,發展體育事業,賦予民俗體育更好的發展空間。
一是將散落于民間的民俗體育項目有很多,應加強發掘整理力度,對于頻臨消失的傳統項目進行整理和原生態保護,同時加強民俗體育的渲染效果,促進民俗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因民俗體育受單一的傳承模式因素的制約,嚴重的影響了民俗體育的長久發展,所以,應從小進行培養民俗體育文化,將民俗體育帶到中小學校中去,開拓民俗體育的發展空間,這樣不僅可以彌補中小學生體育素質教育的缺失,還可以加強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空間。
二是通過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加強民俗體育文化的滲入,提高人們對民俗體育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將民俗體育項目引進學校,既加強了民俗體育文化的宣傳,也加強了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學習,能夠使民俗體育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中。
要想推廣民俗體育的發展,首先應該先發展民俗體育文化事業。故而相關部門就應加強對民俗體育的重視程度,應由體育局帶頭,根據現今發展的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從根本上改變民俗體育事業的發展狀況。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對民俗文化熱愛者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主動激勵和扶持民俗活動的舉行,同時也將民俗體育作為人們健身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在一些設備完善的學校內,開展民俗體育文化的相關課程,從小抓起,讓孩子們體會到民俗文化的內涵,進而達到傳承的作用。
綜上,隨著皖北經濟的不斷發展,皖北民俗體育項目也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和提升。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將國家、個體組織者和單位結合在一起,同時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著手,加強對皖北民俗文化的推動,保證皖北民俗體育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