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宜民/汝州市委黨校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標志著馬克思徹底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建立,標志著與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徹底劃清界限,更加是我們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解和解析首先要堅持的基本的前提。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首先使用了“實踐”這一概念。而后,在哲學史的發展過程中,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都曾先后使用過“實踐”這一概念,但是他們所表述的“實踐”的內涵,卻又不盡相同。
亞里士多德的實踐。亞里士多德按照人的活動是否成其為自身的目的這一標準,將現實的人的活動方式分為理論、實踐和創制三種,且這三種活動方式在他的倫理學中并不是平等的,而是分等級的。亞里士多德通過對實踐是目的在其自身的活動這個最本質規定的揭示,說明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是去想自由的意義上把思辨看作實踐的最高形式,展示了實踐之于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價值和意義,為其后的實踐哲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的指導。
康德的實踐。康德認為,實踐乃是通過自由而可能的東西,是理性規定意志并通過意志達到目的的活動。他強調,那個給意志因果律以規則的是一個自由的概念,而不是自然的概念。康德的實踐研究,意在強調自由意志的自主、自決及其客觀有效性。康德對于實踐理性的關注和重視,本質上是對人的主體性的關注和重視,它將主體性問題研究有認識論,提升到主體論、道德論的高度使之由純粹的認識問題升華為道德實踐問題,展示了人的主體能動性的廣闊領域和深刻內涵。
黑格爾的實踐。在黑格爾看來,目的性是人類活動區別于動物活動的根本特征,實踐活動就是人的目的得以實現的過程。人的實踐活動之所以具有目的性,是因為作為絕對精神的外化,人的本質是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的內核便是理性。實踐是通過創造和使用手段以使目的現實化的中介活動。人是自身勞動的結果,人的本質在勞動過程中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證。
費爾巴哈的實踐。費爾巴哈把實踐歸結為感性的人的生活、行為和現實等,將其視為與理論、思維和書本等相對立的范疇,并強調前者對后者的優先地位:實踐和生活本身遠遠勝過理論上的旁征博引。費爾巴哈實踐觀的合理性在于它將實踐歸結為感性的人的現實活動,但由于費爾巴哈所理解的人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他所謂的實踐就只能是作為自然存在物的個人的生活實踐,“只是一種瑣碎的生活和利己的活動,所以他有時貶低實踐的意義,把它視為一種卑污的利己主義活動。”①
在不同的哲學家那里,“實踐”的內涵是不盡相同的。而馬克思的“實踐”觀,正是在對以上哲學家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實踐觀的確立過程經歷了由思想實踐到人的實踐,再從人的實踐到社會物質實踐這兩次轉變。根據這兩次轉變,就可以將馬克思實踐觀的確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思想實踐階段,即馬克思在《博士論文》時期和擔任《萊茵報》編輯這段時期。在這一時期,馬克思的思想是較多地受到青年黑格爾派影響的時期。馬克思以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為武器,勇敢地批判宗教教條,宣揚自由的思想,并試圖從黑格爾的辯證法中引出革命的結論。但馬克思此時的實踐只是用自由思想來干預和批判現實生活,他希望通過“批判的武器”來進行“武器的批判”,實際上是還處于思想實踐階段。而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的編輯期間,對萊茵省關于林木盜竊法、關于摩澤爾農民狀況等問題的辯論,促使他“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也促使他的實踐觀從思想實踐向人的實踐的第一次轉變。
第二階段:人的實踐階段,即馬克思離開《萊茵報》到1845年春《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完成。在這一階段,隨著馬克思自身研究的不斷深化,在批判繼承黑格爾等人觀點的基礎上,在與他人的論戰過程中,逐漸深化對于“實踐”的內涵的理解。以《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寫作完成為標志,他終于在完成對費爾巴哈的批判的基礎上,批判了以往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并與之劃清界限,確立了自己的人的實踐觀。
第三階段:社會物質實踐階段,即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寫作完成到《資本論》的寫作期間。這一時期是馬克思的實踐觀最終確立的時期,也是完成其實踐觀點從人的實踐到社會物質實踐轉變的階段。《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也包括有社會物質實踐的內容,但是此時馬克思的社會物質實踐只是對此有所意識,有所闡述,但并不深入。《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完成基本上標志著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確立。隨著對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不斷深化,馬克思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一切社會關系其根源都在于社會的物質活動,人的實踐在本質上是社會物質實踐,因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人的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實現了向社會物質實踐的第二次轉變。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基礎上,對于之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批判。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確立了自己意義上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實踐觀。馬克思實踐觀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關于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的標準問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是一個實踐問題。理論只有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才能說明其具有客觀真理性,但人的思維是主觀的,它并不能證明自身的客觀真理性,也就是思維的“此岸性”,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檢驗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即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的標準。這是馬克思實踐觀的重要方面。
其次,關于實踐的主體的人的本質的問題。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片面地將人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將人的本質理解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馬克思把對人的理解放在社會生活之中,進而將人的本質理解為人在實踐中形成的,在感性的人的活動中形成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這一意義上,實踐是人的實踐,而且是從事現實活動的人的實踐。
再次,關于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的問題。馬克思明確的指出,全部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在關于人的本質的問題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這種社會關系的產生,是在現實的人的活動中,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全部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所有的問題,不論是現實問題或是理論問題,最終都將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得到解決。
最后,關于實踐改變世界的問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以前的哲學家的批判,是因為他們在沒有看到感性的人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來解釋世界,因而他們得出的結論也都是抽象、直觀的。而馬克思本人在理解了感性的人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來解釋現實世界,并希望通過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來改變世界,這是馬克思與以往的哲學家們最大的不同之處。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全部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而全部的社會生活,包括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一切社會關系,歸根結底,都是物質的,是物質關系在不同社會生活領域的體現,這是馬克思實踐觀的內涵。正是在實踐觀的基礎上,馬克思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哲學變革,建立了馬克思的科學哲學觀,并以此來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性最好的體現。
注釋:
①王平.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歷史超越[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0(6).
[1]袁方.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若干新思考[J].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06(2).
[2]王仕民.簡論馬克思的實踐范疇[J].哲學研究,2008(7).
[3]張一兵.實踐:在何種意義上成為馬克思科學方法論的基石—經濟學視域中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J].學習與探索,1998(6).
[4]胡大平.實踐范疇的歷史語境與歷史唯物主義[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