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昱熹 徐 婷/中國藥科大學
大數據是能夠依托互聯網等搜索工具進行匯總集合的信息的總稱,是具有更強的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的多樣化的信息[1]。大數據獲取簡單,傳播快捷,但因數量眾多,內容繁雜,數據的傳播無選擇性且無目的性,所以影響巨大,管理困難。
總而言之,網絡輿情是一把雙刃劍,它的產生并非空穴來風,它必然是和某些社會現象和社會利益掛鉤,高校、政府及相關部門工作應該時刻關注網絡輿情,把網絡輿情作為相關工作的導向標。
大數據時代下,高校緊跟時代的發展,審時度勢,重新定位精英化人才培養標準,充分利用數據網絡的特點,針對學生的興趣實現“精準化”授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擴大學生的知識窗,保證學生求知的渴望得到充分的滿足。數據時代推動著高校的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地完善和成熟,高校人才的精英化培養無疑前進了一大步。
高校作為學生價值觀的養成的重要基地,其職責一是及時調整治理理念,創新并健全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正確引導高校的網絡輿情走向。二是高校自身在正確地面對處理網絡輿情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幫助學生理智面對網絡輿情,敢于做時代的主人。
高校的學生對新鮮的事物接受程度高于一般群體,他們思維跳躍,做事情沖動,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盲目的隨大流等,學生思想的叛逆性不成熟性,是高校網絡輿情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的原因之一。
作為家長希望的寄托,社會關注的焦點,高校在網絡輿情面前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輿情發生時,首先,高校必須及時采取措施最大程度的保護學生的利益,其次,他們要維護高校形象,接受社會監督,因此,網絡輿情發生時,如何在高校形象和學生利益之間進行平衡,如何向社會給出滿意的答復,是高校面臨的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一是不同于社會網絡輿情高校校內輿情多發于校園管理和學生安全等涉及高校學生切身利益的事件[2]。校內輿情發生時,高校作為輿情的主體,應當積極在社會的關注下認真調查處理,維護學生權益和高校的形象。二是當相關的社會輿情事件發酵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給高校帶來沖擊。在社會網絡輿情發生時,高校需要幫助學生學會辨別輿情的真假,敢為正義發聲,貫徹落實社會核心價值觀。
大數據時代下,維護網絡的道德環境刻不容緩。高校需要開展網絡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課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同時大力普及網絡相關的法律知識,引導學生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宣傳文明上網。網絡道德的提升不但可以提高高校學生的素質,還能廣而傳之,帶動社會網民素質的提高,弱化網絡矛盾,減少輿情產生,為實現全民理智面對網絡輿情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校匯聚著一流的人才資源,硬件設施,在輿情發生時,高校可以積極組織師生開展網絡輿情課題研究,收集網絡大數據,用理論分析輿情利害關系,探討事情真相,積極引導社會的心態并且帶領學生將社會輿論引向正確的方向。
走在輿情前頭,建立預警機制。最近眾多高校機構針對于大數據時代的預警機制的研究已經逐步開展起來,研究人員將輿情事件的敏感度、主題影響力與數據庫案例進行匹配,將匹配結果按風險分級,搭建動態化、可視化、實時的預警平臺[2]。通過定期梳理數據觀察輿論走向,以統計學的方法建立模型運算,達到對于輿論走向的大數據控制。高校可以借鑒相關事例,把校內平臺打造成交流平臺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平臺背后的算法的建立,實現對校內的輿情精準控制和解決。
[1]燕道成,姜超.大數據時代網絡 輿 情 研 究 綜 述[J].視 聽,2015(09):133~136.
[2]徐萍.大數據在高校網絡輿情應急處置中的應用探討[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05):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