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妍/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
內職班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其成為合格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證,而特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對內職班學生的健康成長提出了挑戰,相關研究表明異地求學、長期寄宿的內職班學生面對截然不同的環境,文化、飲食、服飾、風俗習慣的差異對其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沖擊。只有加強培養內職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才能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學業成就,適應新的環境。
學校應加強對培養內職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把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關理論課程體系列出教學計劃。通過開設人際交往理論課,讓內職班學生們系統地掌握人際交往的理論知識, 明確人際交往的心理及行為原因,遵守人際交往的原則。通過開設人際交往技能課,讓內職班學生學會運用言語、非言語交往技巧, 不斷提高人際融合能力和解決沖突等問題的能力。通過開設社交禮儀課,讓內職班學生樹立禮儀意識,了解禮儀規范,學會在日常生活及交往中以禮待人,舉止優雅,談吐得體,使他們更加自信、主動地與陌生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學校學科課程發揮育人功能,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模式、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組練習、分組比賽等教學方式,增加內職班學生人際交往的機會和平臺,提高合作能力和溝通交往能力。
廣泛開展團學活動,增強品牌活動吸引力,大力培養內職班團學干部,鍛煉團學干部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領導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了解內職班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科專業特點舉辦具有專業特色的團學活動,提高普通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團學活動來提高人交往的技能和積累人際交往的經驗;經常開展民族團結融情活動,促進各族學生在共同學生和生活中加深了解,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增進感情,加強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提高內職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內職班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了解社會、增長知識、增加才干的有效載體,通過組織內職班學生參加校內外社會實踐,特別在寒暑假期間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從事不同的社會職業,接觸不同的社會群體,有利于內職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開展團體輔導活動,對內職班學生進行人際交往訓練。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內職班學生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內職班學生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開展素質拓展訓練,培養內職班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首先精心設計富有創造性、挑戰性、趣味性的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競爭比賽,使學生在比賽中學會有效解決人際沖突,合理表達自己的意見,掌握溝通交流技巧,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學會與人交往。
重視內職班新生、畢業生、學習困難學生、家庭困難學生、學生干部等特殊學生群體的教育,幫助特殊學生群體走出困境,建立自信心,學會適應環境和與人交往。幫助新生順利適應新環境,積極主動與教師、同學交往;指導畢業生熟悉社交禮儀行為規范,為順利面試、就業做好準備;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分析原因,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語,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建立自信心,通過申請助學金等途徑解決實際困難;指導學生干部正確處理與普通學生的問題、沖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由于個體的人格特質及成長環境的不同,導致內職班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和障礙有很大差異,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個體心理輔導和咨詢。學校應建立心理健康輔導與咨詢機構,不斷提高專業心理教師素質,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采用面談、上網、電話、信件等形式進行幫助學生解決人際交往存在的具體問題和障礙 ,樹立人際交往的自信心,改變人際交往不合理認知,解決人際交往障礙,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學校要科學規劃基本建設,合理配置設施設備,創建內職班學生人際交往空間;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墻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教育媒介,宣傳人際交往典型事跡;發揮校園廣播站、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的育人作用,搭建學生人際交往平臺,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約束不良風氣和行為,促進內職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學校要形成優良的校風、學風、教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重視學生宿舍文化的育人作用,推進嵌入性結構宿舍居住環境,通過開展輔導員、班主任進宿舍工作和文明宿舍評比等活動增加集體凝聚力,營造團結和諧的群體氛圍,構建內職班學生社會支持系統,滿足學生歸屬、愛、人際交往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社會支持解決沖突和問題,提升學生人際情感支持能力。
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學校要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組織機構,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保證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進內職班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從而為人際交往和適應環境奠定基礎。
家長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員的思想觀念及氛圍對個體影響十分重要,內職班學生長期遠離家鄉在外獨自求學,相對來說,對家庭的依賴性更大,同時還要面臨學業、生活、交往的壓力,因此內職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需要家長的合作。學校與家長之間應建立聯系機制,相互配合,加強溝通交流,形成育人合力。在家校合作中,輔導員、班主任要起 到領導和帶頭作用,主動及時地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表現情況,要求家長配合對人際交往存在問題和障礙的學生進行教育疏導。
[1]李娟芳.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2]吳軍.淺析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
[3]李曉東.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的實證分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4]楊雪花.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對宿舍人際關系及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