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恬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紫霄鎮紫霄中心學校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志,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這就說明“開卷有益”,要多看閱讀。在小學階段,老師要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為以后的深入學習奠定一定的閱讀基礎。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也明確指示: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因此在語文的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貫穿在整個小學語文學習過程。
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書本或者其他閱讀載體學到更多知識,培養閱讀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日益深入人心,很多小學語文老師逐漸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自覺地運用新課程理念、生本教育理念,并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改進。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小學語文老師也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改變了以前閱讀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沉悶局面,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喜人景象。然而,在閱讀教學中,也有很多老師存在對教學理論的錯誤理解,對閱讀教學存在誤區,使得教學流于形式,教學效率低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該何去何從?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語文老師在學校對老師教學教育成績的考核系統下,很難做到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教學目標設計。在新課標與學校考核系統之間,有些老師很難找到二者的平衡點,因此一節閱讀課下來,學生沒有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老師也會焦慮,從而陷入一個惡性的循環。
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老師們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針對閱讀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設計,老師可以參考新課程倡導的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以知識與技能目標這個維度為例:閱讀的本身就是從書里獲得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要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閱讀的技能。對小學生來說,文字所表達的東西比較抽象,所以這在無形中使得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對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如何閱讀:用筆標識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寫的精彩的部分,用字典查找不認識的字,朗讀優美的句子,閱讀完后試著去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并領悟文章的主旨,嘗試去模仿寫作等。這些環節看似簡單,但是日積月累,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進而完成教學目標。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一個人有了興趣,那么他就會主動去接觸他感興趣的領域,并且希望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興趣能使一個人集中注意力,時間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記憶效果也更好;興趣也讓人不易覺得疲憊,有興趣去做一件事時,它不再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是一種享受。同時,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奧維德曾說過:“沒有什么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閱讀習慣是一個積久養成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旦閱讀習慣養成,將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
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過程,老師要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的閱讀習慣。興趣的激發需要老師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比如讀書分享會、好書共讀、朗誦比賽等形式。讓學生在分享和比賽中,感受書籍的魅力并激勵自己的多讀書。小學生在同齡人中的競爭意識是比較強的,他們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所以在開展各種活動首先要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并能夠做出及時的調整。閱讀習慣的培養可能會花費比較長時間。在教學中,老師注意循序漸進,以身作則,與學生一起閱讀。在課堂外,讓學生多接觸課外書,利用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獲取更多資源。
在一些人看來,學生“讀萬卷書”比“走萬里路”更重要,甚至完全忽視實踐的重要性。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成為學習的機器,成為書呆子。我們強調書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盡信書不如無書”,生本教育背景下,我們培養的是有獨特個性的,有自己思考能力、全面發展的學生。閱讀教學活動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實踐驗證的能力。語文的人文性比較強,并且老師肩負“教書育人”的責任,在“教書育人”上中“育人”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領學生的價值觀。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開展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走向實踐,走進生活,將語文課程要求的識字寫字、寫作、朗讀等環節與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的閱讀能力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