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忠
面對百年中國風云跌宕、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每每想到狄更斯的名言: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寫在《雙城記》起首的這段話,對于中國作家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我們的理解和各自筆下的藝術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說起來,今日的文學創作需要在兩個方面下力氣。
其一,如何追蹤時代的足跡,寫出現實生活的新變化。我們的時代,比起狄更斯所面對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其變化的頻率不可同日而語:短短十余年,中國經濟的崛起,對國內社會各階層和各利益群體,造成怎樣的新變化?給國際政治經濟的重新洗牌,提出了哪些新命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AI技術支持的阿爾法狗打敗中外圍棋高手,其升級換代早已讓人望塵莫及,第一個女性機器人索菲亞獲得阿聯酋國籍,還有第一個機器人警察在阿聯酋現身執法,無人駕駛汽車呼之欲出,這會給人們的生活乃至思想情感帶來哪些變化和挑戰?我們總是在討論中國文學如何走向世界,它的大前提應該是雙向的,當下的中國人尤其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如何看世界?如今主導文壇的“50后”“60后”作家,他們的生活經驗,如何介入當下?“70后”“80后”作家,又如何拓展自己的創作格局,從偏重于個人化敘事,到對社會全景圖畫的大規模描寫,也是需要思考的當務之急。
其二,在表現大轉型時代之紛繁現實的時候,不回避負面的現象,不回避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狄更斯給我們提供了足夠的經驗。但是,問題還有另一面。狄更斯所言,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智慧的時代,愚蠢的時代,等等,不是簡單的對舉,作家的價值選擇也不是亦此亦彼。《霧都孤兒》《雙城記》,都是直面殘酷的現實,流浪兒的悲慘命運,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暴力血腥,但狄更斯的筆墨所向,卻是在善良、正義、同情、自我犧牲一面的。在絕望的地獄之門寫出天堂的些許曦光,不但要求作家的良知,更要求作家的思想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要將作家對人性的堅信傳達給讀者,首先作家自己要有對人性的堅信,同時還要具備強大的、理性和感性兼備的藝術說服力。文學永遠不是有聞必錄,它是生命的熱能和良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