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黨
河南省泌陽縣第一高級中學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特點主要包括:第一,綜合性。相比較其他學科,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更強,在學習中需要有很多邊緣學科和基礎學科知識。就好像中國古話說的 “厚積薄發”,因此,為了使這門課程教學出成效,相關教師應加強自身知識儲備庫的豐富。第二,發展性。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硬件和軟件領域也都出現了很多新觀點,與此同時信息技術課程也呈現出時代性特點,因此,要想確保學生在課程中所學知識的前沿性,教師還是應加強自身學習,用發展性思維去教學。第三,實踐性。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大部分都需要實踐操作來完成,這也就意味著,上機時間充分是學好這門課程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合理的安排實踐時間,做好課程調整。第四,自主性。在這門課程中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視,而這門學科又具有一定的變化性,所以,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在當前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同一個班級里,學生所具備的信息技術知識的水平差距非常大,特別是在上機課程的管理中,難度更大。對一些學生來說,獨立操作計算機非常簡單,一些學生甚至能熟練運用計算機和互聯網來獲取一定的信息,并具有加工處理能力,而有的學生則對書本上的知識了解,但對實踐操作一無所知,操作起來難度很大。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往往教師都會發現,學生在上理論課的時候多是無精打采的,甚至一些學生會說話或睡覺,通過對他們的問詢和交流發現,多是因為覺得理論課程不夠精彩,提不起學習興趣,這一點也值得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師重視。
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中,很多學生到上機課的時候就只顧自己操作,根本不聽老師在講什么,而老師講完之后他們又開始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該怎么操作,這也是非常常見且嚴重的問題之一。
針對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差異大的問題,可采取如下措施: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分組的宗旨為“異質組合”,就是在對每個學生都有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個性特征和性別差異、學習水平等的不同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異質小組,單組成員最好控制在4-8人之間,小組學習是介于集體教學和個別學習之間的一種學習類型,因此,能吸取兩者的優勢,充分體現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并從傳統的單向交流變成了多向交流,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控力,教學效率也會大大提升,對促進學生關系的融合發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要想讓學生具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就必須激發其學習興趣。具體到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選擇讓學生主動完成信息的加工工作,讓他們在發現問題后自己搜索,在研究學習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能鞏固學習印象。采用研究性學習法進行教學的途徑包括:第一,明確教學目的。教師應先將教學的目的明確好,這也是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的一個過程,更是能否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基礎保障。第二,側重培養學生的認知操作。信息技術學習中也是有思維策略的,所以,教師應設定好學習步驟,可通過先設疑提問,再假設推理,然后試驗等方式依次推進,這樣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智力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對信息技術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也有極大幫助。
信息技術的范例教學和情境教學兩者是互為關聯的。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學習初期有一定的模仿心理,在模仿的過程中的活動最有效的時刻就是這些因素處在最和諧狀態的時刻——既有有意識的作用,又有無意識的調節作用。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清楚界定范例教學和情境教學兩者的不同:范例教學是提供了一個對象供學生去模仿,情境教學則屬于一種無意識的調節作用,是設定生動的教學環境來吸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有效,提升課堂學習質量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此種方法進行教學時,教師必須先做好前期準備工作,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采取引導優秀學生主動進行設計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優秀作用可供課堂教學演示所用,其應用成效顯著。
除了上述幾點問題外,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還存在學生自學能力差、知識點重復等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優選教材,在課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理設置上機課、復習課和第二課堂的教學比例,以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1]黃尾燕.淺談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2016(8).
[2]葛敏.試論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快樂閱讀,2012(19).
[3]張成紅.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