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祥龍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放珠中學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德育已經成為學校教學的主題。但是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和山區,由于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加之沒有受到良好的德育,很容易便會身陷囹圄,誤入歧途。這就需要教師重視起德育,將其視為教學工作的重點,積極探尋有效的途徑,來實現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下面我將根據我個人的教學經驗,談談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德育的有效性研究。
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不少老師也變得急功近利,存在著嚴重的重智輕德的傾向。長期的不重視,導致德育工作只是簡單走個過場,并無實際的內容。還有一些學科的教師,只注重專業知識的講解,不進行必要的學科德育滲透,不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忽略了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大部分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生活,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這些老人顯然力不從心。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既多愁善感又喜怒無常,容易產生偏激的情緒,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缺乏正確的心理疏導,導致他們在出現問題時不能夠及時化解。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網絡為主體的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在網絡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暴力、色情、金錢、毒品等不良誘惑通過網絡得以迅速廣泛的傳播。中學生身心尚未成熟,好奇心強,很容易被這些腐朽的文化所吸引,使其心靈受到嚴重的侵蝕和毒害。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青少年時期,學生在身體、智力、道德方面都在迅猛發展著,身心發展水平具有不確定性。的確,中學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期,叛逆放縱的性格很容易使他們誤入歧途。而德育能夠通過對學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觀念等方面的培養,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埋下良好的為人處世的宗旨,讓他們能夠辨別是非對錯,規范言行舉止,磨礪心智意念,最終成長為一個有責任心、有道德、對社會有幫助的人。所以教師一定要意識到德育對學生成長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擺正其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將德育的工作落到實處。我們不僅要要保證德育教學的時間,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還應該時刻以學科教學為載體,滲透德育。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文,挖掘德育素材,放大人物的優良人格品行和高尚的道德素養,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為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這樣既傳授了學科知識,又加強了學生德育素養的培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條件,不僅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能深刻影響孩子們的人格,使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已經成了每個家庭重要的通信工具,這也間接方便了老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因此,老師要經常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絡,及時反映學生的在校狀況,督促他們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及時疏導學生的不良心理。這樣即使父母身在遠方,孩子們也能體會到父母真切的關心,也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老師還應該時常走訪,走進學生的家庭,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及時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隱患。面對網絡帶來的巨大沖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合理的使用網絡設備,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網絡成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有力工具。例如,教師可以將網絡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運用網絡設備來輔助學習,不要只是沉溺在網絡游戲、在線聊天中;利用網絡給學生展示一些不良德育的危害,讓他們堅定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決心;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有關德育的視頻,增強思想教育的親和力、說服力和感染力,進而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們的道德境界。
德育已經成為教育事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關注。留守兒童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我們更應該加強對他們的德育,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為國家博取一個更光明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