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育驥
華中師大廈門海滄附屬中學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也是處于當今語文教改中的風頭浪尖上,“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1]。然而,長期以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是一言堂,只是逐字逐句的翻譯,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變動學習,按照老師“讀——譯——抄——背”的模式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大多數學生是厭惡、畏懼的心理。整個文言文課堂不能體現新課改觀念的精神,談不上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學方式老化,滿堂灌現象嚴重,文言文字詞疏通需要花較大工夫,這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承認的。大多數時候老式的教學中,都是老師一字一句地教,學生一字一句地記,這樣的形式就導致了課堂上呈現出一個死氣沉沉的局面;但是要統統把字詞的解決都拋給學生,認為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完成,這無疑是自欺欺人。學生的厭學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同時也因為參考資料多,學生更多的依賴于此,認為有了它,也就不必認真聽講了,這更加劇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厭惡感。
文言文課堂,講是必要的,問題是如何去講,改變了老師滿堂灌,學生昏昏欲睡的現狀。面對著現狀,作為課堂主導者的老師,應該從課堂的有效教學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從而讓學生輕松地學習文言文。為此,我認為應該從激活課堂入手。
作為一名教師,上一節課就應該要讓學生學到一點知識,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教師,應該發揮教學的智慧,發動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加入到課堂教學,使他們在每節課上都有真正的收獲,品味到收獲的滋味。
課改前的課堂,往往強調的是教師課前的備課,忽略了讓學生參與到這一環節。如果讓教師和學生同時進行備課,然后相互交流,互通有無,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能有針對性地授課,學生就能因有疑而專心聽講。
剛踏入中學的學生,文言文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荒漠,學生在了解了文言文的學習內容、學習要點后,在朗讀后,可以適當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學。如在教學《雖有佳肴》一文中,在綜合學生的自學內容后,我設計了如下的自學環節:組長帶領組員朗讀、斷句的基礎上,互學互幫,試著翻譯文章。組長負責記錄組員在學習中提出知識點、疑難點,以便在接下來的自展中與同學們交流、探討。這無疑就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隨著文言文學習的深入,學生的課前參與更加興趣了,他們也開始改變個人單打獨斗的狀態,漸漸組成了一個個相對固定的學習小組,在小組學習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份集體的學習成果,并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留下了學習痕跡。他們不在是簡單的字詞解釋、句子翻譯,他們可能是翻閱了參考資料后提出的自己的學習要點、疑點等。如在學習《雖有佳肴》一文后,有的小組提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對教學相長的看法”,有的小組則提出文中“教學相長”與“學學半”是什么關系等等問題。
學生參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更多的集思廣益,教師也能改變以往的逐字逐句的串講方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學生因課堂參與學習而帶有求知欲來參與課堂,課堂氣氛被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觀念由“要我學”改變成了“我要學”。
課堂是師生教與學的關系。教師要解決學生課堂不能解決的、關鍵的問題。讓學生在上完每節課后都有一定的收獲,為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參與課堂,進行深度的思維和交流討論,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自己的看法,這對教師也是一種啟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指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課堂自展,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指導:
(1)朗讀指導。學習文言文首先就是要反復的朗讀,要讓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情感。用入情的示范朗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示范朗讀可以是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也可以選用優秀的音像材料播放給學生聽。通過朗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語言能力。因此,對文言文朗讀就要像現代文一樣重視朗讀指導,指導朗讀,根據作品給學生以朗讀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的指點,使學生在讀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在讀中體味情感,感悟意境;通過指點,學生對課文的認識是全新的,因此,指導朗讀要讓學生“讀出情感,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文言文課堂教學還應不時地穿插多種形式的朗讀。比如讓學生通過個別讀、輪流讀、模仿讀、理解讀等各種形式的朗讀,與課文反復接觸,能更深刻地領會作品的語言節律,受到直接、強烈的語言美的感染。同時,誦讀又是眼、腦、口、耳協同活動的過程,大大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指點迷津。通過自展,學生參與課堂,能夠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能活躍課堂氣氛。根據學生的疑問,師生互動,教師讓學生們討論,可以在組內也可以在組與組之間展開。最后師生共同解決。學生們再讀。讀感受,談理解,之后邊看注釋邊查工具書或查找資料,逐漸進入理解性的朗讀,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摸索著學習,通過實踐學得。這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
作為教師,就要在傾聽中判斷學生的作答是否擊中要害,是否有創造性思考和個性化的見解等。如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學生則對“義”與“生”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作為教師就要進行必要的指點,以讓學生懂得在新時代下什么是“義”,該如何選擇“義”。因為文言文的學習入門關鍵在于是否能讀好課文,這就要求學生找好讀的節奏、讀的輕重緩急,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心情舒暢,為下邊的其他活動打好基礎。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教學中,對人物的評價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世界進行指點和點評,從而對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
有疑才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去探究去解決,在探究解決的過程,教師適當及時的指點,讓學生自覺地投入學習,真正走進課堂。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教師的點撥中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
通過指點迷津不僅傳授學生予知識,而且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甚至人生觀的塑造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3)指導積累。文言文教學重點是常用詞法、特殊句式等。作為教師,就要讓學生融入到教學上,使學生能夠借助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學習,所以教師就有必要進行文言文知識積累的指導。在自展中,對于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歸納整理,以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知識得以條理化和系統化。同時,指導學生摘抄一些成語、名言警句等,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日積月累,學生知識儲備越多,讀懂的地方就會越來越多,這對他們在文言文學習的課前參與、課堂大膽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從而為達到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要求的“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小組評價內容多樣化,可以是課堂表現的評價。課堂是學生在學校中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促進著學生的每一步發展。因此,課堂表現評價在整個學生評價中是極其重要的。課堂表現評價首先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對此應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學生通過反饋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法來改進學習。課堂表現評價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在參與中進一步熟悉所學過的內容,熟悉已有的技能以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開展自我評價打下基礎。其實,對別人作出評價的過程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要求。
自評,也可以是檢測學生對文章掌握的程度。如學習了《雖有佳肴》后,針對文章的內容,編寫了一份自評卷,以便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長期的文言文教學中,需要教師開動腦筋,積累經驗,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智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從而使學生輕松的學習文言文。
[1]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