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娥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中學
地圖為人民形象的展現出整個世界的概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與地圖教學相結合。現就地圖教學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有效運用做簡要探討。
地圖能很好的呈現出各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也能將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識很好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形狀等各種特征,有助于闡明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復雜關系,便于綜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動態變化的規律;地圖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思維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訓練的主要形式。地理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自然現象和社會經濟現象的結構、相互聯系、空間的分布規律等知識。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地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這一任務。地圖作為地理信息傳遞的載體,它所表達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具有空間區域分布的任何現象,都可以通過地圖加以表現,這就決定了地理教學中地圖應用的廣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沒有地圖的課不能稱其為地理課”,此話并不過分,因為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普遍的教學手段,對它運用的如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從這層意義上說,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想讓地圖在地理教學中起到作用,還要培養學生具有運用地圖、圖表的基本意識與技能,因為這是國家地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地理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利用地圖進行教學也是地理教學的特殊所在。地圖中的內容,多是學生沒有接觸的遠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關的理性知識,地圖教學須從形象的、感性的具體事物入手,以學生已有知識作鋪墊,采用啟發式,通過教師講解地圖,學生讀圖、分析、歸納、判斷等思維活動,完成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這一認識過程,獲取新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地圖意識,是中學地理教學極其重要的一項任務,同時也是當前把素質教育落實到中學地理學科具體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教學中,要努力使學生掌握讀圖的基本程序,培養學生的讀圖技能。例如:讀圖要注意地圖名稱、圖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線。區域分布圖要指導學生學會從下面幾方面盡可能獲得多種信息:淤地理位置;于讀出經緯網大致范圍;盂讀出國家、省區、城市、鐵路、山脈、河流等重要地名;榆讀出工農業、人口、氣候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規律;虞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深層次思考,分析該地區的綜合地理特征。
這里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在自己的地圖上,用鉛筆做筆記,以幫助學生準確落實各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擴大地圖信息量,讀懂地圖所隱含的地理信息,使讀書、讀圖、繪圖和填圖四者統一起來:淤描出輪廓和線條。勾畫面狀地理事物的輪廓或打上斜線,描出線狀物等。可落實地理事物的具體位置和大致范圍、方向、長度等。于標出地理事物成因的文字和符號,可深化對地理事物的認識。如在歐洲西岸標上“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及其流向、風帶及其風向,表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成因。盂用關鍵符號畫出圖中重點掌握的內容。目的是明確記憶和復習的重點。如將容易寫錯的地理事物名稱圈注或作下劃線,以便看準,避免重新犯錯。榆補充新的事物,目的是適應地理事物的變化,較快接受地理新信息。如圖上只寫地理事物名稱,要求學生畫出其范圍;新出現的地理事象(重大事件、新建鐵路等)在圖上相應位置標出來;更正地名或填上相關歷史地名。虞寫出讀圖記錄,目的是及時記下所看所想所問的問題。如圖中隱含的知識點和圖中的疑難點等。
人們通過地圖將巨大范圍內的地理區域濃縮在尺寸之間,方便人們可以方便的看到世界范圍內的各個區域的地理位置和大致地形。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學生們通過對地圖的了解和學習,可以準確的了解到該地圖中所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例如:在地圖上,我國西北的地理地勢被明顯的標識在地圖上,加上西北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結合其日照強度,同學們便可以理解的去記憶西北部的農作物生長狀況,對該地區的風土人情也會有初步的正確判斷。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通過地圖來學習地理不僅僅是為了高考,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一項讀地圖的技能。學生們甚至可以通過讀地圖來遨游世界,通過地圖上地點的變換來思考該國家或地區的概況。地圖在高中地理中的大量使用,拓寬了學生們的眼界,使學生們對我國的地大物博及各地繽紛多彩的民俗習慣有了大致的了解。通過加強地理學科的地圖教育使學生提取地圖信息能力提高,是與我國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是相吻合的。
地圖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確地使用地圖,適時適地地使用地圖,才能夠準確把握地理的一般規律。要想讓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很好地發揮作用,就必須對高中地理地圖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分析地圖,認識地圖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將地圖與地理課堂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
[1]朱炎鴻.關于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使用[J].考試周刊,2013,(9):157-158.
[2]盧俊.高中地理課堂地圖教學策略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3(21).
[3]陳德旺.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如何進行地理實驗[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Z1).
[4]李紅林,康艷萍.論教師權威的重構[J].教學與管理,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