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萍
重慶市銅梁區特殊教育學校
“互聯網+”,這個概念第一次出現在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阿里研究院結論)。在線就意味著互動交流與交際的廣闊化,數據化即意味著化繁為簡成為可能,會更加簡明和便捷。這就是生活在大數據時代的生活常態,我們要習慣并且要不斷地去創新。
閱讀能力,是指在閱讀實踐中和閱讀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聯想、鑒賞和評判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教學手段,作為使教學變得更加具體形象的教學方式,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被廣泛地應用,如何有效運用互聯網資源,以此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提高聽障孩子閱讀能力,成為廣大聾校教育工作者不斷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方面。
我國著名聾教育家、聾校語文教材主編季佩玉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聾校語文教學現狀時,他說語文學科在聾校占的課時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學生讀寫能力始終得不到根本提高。在對高年級聾生讀寫能力調查中顯示,聾生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只高于及格線,聾校語文教學“費”“慢”“差”已成為普遍現象,閱讀教學是聾生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2015年我校裝上了教育云平臺,實現了教學與互聯網的對接。平臺運行三年來,獲取的教學資源更加豐富,教學手段更加多元,特別是在聽障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方面,顯得更直觀、更有趣、更豐富,聽障孩子們也更歡。
普通孩子從出生到上小學一年級,通過與家人、小伙伴之間口語交流,已經達到語言意思上的理解,閱讀能力的培養只是把口語能力轉化為書面語言,他們學習語言文字“形”在先,“意”在后,因此他們學習語言文字很多地方只需要老師提點一下就行。聽障孩子從小存在聽力缺陷,喪失了人類口耳相傳這一傳統簡捷的習得語言的有效途徑。他們的語言基礎遠遠低于同齡的普通兒童。大部份的聾生在入學前,他們的語言能力僅僅是自然手語,語言文字的理解更是一片空白。他們不認識字的“形”,也不理解字的“意”,要提高聽障孩子的閱讀能力,“形”和“意”的教學都很重要。
聽障孩子與人交流多用手語的形式,手語生動、直觀、形象、簡單、表現靈活、便于理解。而語言文字做為一種抽象的符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全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通過閱讀去理解這些文字的意思。語言文字描述越具體、越生動,聽障孩子理解起來越吃力。聽障孩子平時喜歡使用的是手語,閱讀的時候用文字語言,兩種不同的文字符號,讓他們學得慢,忘得快。因此提高聽障孩子學習文字語言的興趣,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直觀化、簡單化。在互聯網+的新時代,如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用多元的教學手段,培養聽障孩子的閱讀能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研究表明,當人們對工作有興趣時,其才能的發揮可以達到80-90%,如果興趣低下或無興趣,其才能發揮的可能僅20-30%。因此,提高聽障孩子的閱讀能力,促進孩子自主閱讀,激發興趣才是關鍵。仔細研究發現,教材中的我們學到的課文里,很多都可以網絡上相對應的影視資源,如《總理辛苦了》《天安門前看升旗》《人造琥珀》《富饒的西沙群島》等。把觀看影視資源與閱讀教學相結合,讓孩子靜得下來,看得清楚,讀得明白,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地上。”又如歌曲《真心英雄》里唱的那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有經歷了風雨的艱難,才懂得彩虹的珍貴,這是一種人生體驗。聽障孩子因為聽力缺陷,與外界接觸面窄,獲得的信息非常的單一,人生體驗更是膚淺。如:緊張、慌亂、恐懼這類情感表達的詞,他們很難理解,常規才教學活動中,老師也很難把那一瞬間的心理活動形象直觀的表述出來。利用VR頭顯來一場實打實的情境再現,每到關鍵節點,結合相關的詞匯,讓孩子體會到文字所表達的真正含義。
閱讀能讓我們更快的獲得經驗技術,創新思維離不開閱讀這一基礎。隨著3D技術的發展,3D技術也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讓普通消費者也能受益于此,我國教育領域開始推廣新模式教學,3D打印開始走進課堂。讓聽障孩子能過閱讀,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3D打印技術,為自己親手做出一個合適耳模,是不是很好的體驗呢?把閱讀與動手相結合,做出一個個模型,借助科技把想象變成現實,那些拗口的單詞,枯燥的專業術語,呆板的操作步驟,變成孩子們爭相閱讀的寶貝。
互聯網新技術為現代閱讀方式帶來了新機遇,跨時空、大數據、交互性、個性化的閱讀,充分挖掘互聯網資源,讓它為聽障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助力。
[1]侯苑英.有效運用影視資源為聾校中學語文助力[J].科持教育.2014.24
[2]陳坤.信息技術在聾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導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