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東曉
江蘇省沭陽縣潼陽中學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小組學習這一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成效,并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提供幫助。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通常情況下就是指,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促使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共同性的完成學習任務。初中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將該模式引入進來,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意識、合作能力的增強,對于有效教學的實現,也有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基于此,在現階段,對其的應用價值、策略等進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有助于學生們學習興趣的激發。初中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這一模式引入進來,不僅可以使授課氛圍變得活躍、和諧,也能夠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其中,并使其的學習情趣、知識能力、合作意識等得以全方位的增強,促使其獲取到更加全面的發展[1]。
其次,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在小組合作這一模式下,學生間可以更好的實現資源互補、互相促進,以實現共同進步,促使學習任務的完成。與此同時,也能夠使他們的自學意識、合作能力、集體精神等得以大大的增強,從而在語文學習當中,化被動為主動,更加有效的獲取知識、加強能力,以在節省教學時間的同時,為有效教學的實現助力。
最后,促使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更加和諧。在傳統模式下的語文教學當中,課堂氛圍往往是緊張、緊迫的,導致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及交流受限,以對最終的教學效果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而借助于小組合作這一模式的開展,就可以有效的改善這一現狀,使得生生關系、師生關系變得更加親密、和諧,以為語文教學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初中教師在引入小組合作這一模式的過程中,最先要做的就是科學劃分小組,只有保障了小組的合理性及科學性,才能夠促使合作教學得以有效、有序的開展下去。而在這其中,教師也應秉持著一定的原則,根據學生的不同特征,來促使其形成小組,以使合作教學的實效性及針對性得以增強[2]。例如,在劃分小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秉持著一個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們現階段的基礎水平、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作為分組依據,促使其形成資源互補的小組。在這樣的分組模式下,既能保障小組成員間的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也能夠確保組與組間的競爭力,以在增強學生參與興趣的同時,為后續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為了將小組合作這一模式的內涵及價值發揮到最大,在實踐教學中,語文教師也應充分的發揮出自身的作用,不斷的強化小組合作,并適當的放手,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空間,以在激發其探究興趣的同時,也使其的合作達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孔乙己》一課的過程中,在課程開始之前,首先,教師應為學生留有一定的學習空間,讓其對文章進行閱讀;其次,教師就可以結合文章內容,為學生設置幾個相應的問題,比如“在本文中,有關于孔乙己的描寫情節有哪些?”“作者是怎樣將這些情節聯系在一起的?”等,促使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并在探究后,展示成果。在這樣的授課模式下,不僅可以更好的突顯學生本位,也能夠使學生的學習空間、交流空間得以拓展,并促使其更加深入的掌握文章內容,促使教學目標得以一一落實。
除了科學劃分小組、強化合作探究外,創設教學情境,也是實現小組合作的方式之一。基于此,初中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借助于此法,來更好的提升合作效果,以促使語文教學得以有效、有序的實施下去[3]。
例如,在講解《皇帝的新裝》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角色扮演這一模式引入進來,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并以分角色的方式展現出來。借助于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進一步的深化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程度,也有助于學生多項能力的提升,以在實現有效教學的同時,將小組合作這一模式的價值及作用發揮到最大。
綜上所述,伴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小組合作這一教學模式的地位也由此突顯而出,并成為教師們增強教學效果、落實授課目標的捷徑之一。至此,身為一名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師,也應深刻的意識到這一點,并要在實踐教學中,對其的應用路徑進行探究,以在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及專業能力的同時,促使語文教學得以有效、有序的實施下去。
[1]范立強.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學周刊,2015(29):87.
[2]葉穎青.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有效的組織與調控[J].教育導刊,2015(04):78-80.
[3]張旭良.“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構建[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