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孟安
貴州省甕安第九中學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薄敖逃谋局荚瓉砣绱?,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使之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預先學習教師將要講授的功課,是一種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強,學習更主動,效率更高。為了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就要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預習要求,然后注重在課堂上檢查與落實。具體來說,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蓖ㄟ^不同形式的讀,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所以,讀在預習中是最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初讀一篇課文,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了解它的讀音,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等著老師的講解,這樣印象更深刻,學習效果會更好。
俗話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蔽覀儌ゴ蟮念I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讀過的書,都會在書上留下他的圈圈點點,或是一些符號標記,又或是他的一些見解和體會。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況我們這些正在成長中的后生晚輩呢?所以,在自己預習的過程中,對于自己已經理解的字、詞或句子,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見解和體會,而對于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號標記出來,自己去查工具書理解或去請教老師或同學。
人無完人,不管是誰,都會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斷地進步,就要謙虛,就要不恥下問。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眲e人都有可能成為我的老師,我也可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問題,就要虛心地請教別人,和同學共同討論,共同進步。
在語文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良好習慣。課堂上或是作業中,對于同一道題,不同學生可能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因此得到的問題答案也未必完全統一。對于學生敢于大膽去思考的這種做法,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表揚,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錯誤的見解,教師都應從不同側面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讓情感在這里交融,知識在這里增值。切忌抹殺學生的獨到思維。另外課后練習適當增加拓展創新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勇于思考,從不同角度去談自己的觀點,教師不要束縛學生的思維,這樣就更利于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學習習慣了。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我常常要求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要及時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反復誦讀,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所教的兩個班中,每名學生都有一個積累本,每天摘抄一百字左右的美文并背誦,讀完文章后還要求學生寫一寫讀后感(一般每周寫一篇),可以寫幾句話,也可以寫幾段話,還可以是仿寫、改寫或續寫。只有多寫,才能使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宋朝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睂W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環境的創設,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保證有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質疑,讓學生既可在講課之前質疑,也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質疑,還可在講完課之后質疑。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都要積極鼓勵、引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問難的氛圍,從而使學生敢問、愛問,培養大膽質疑的習慣。
比如中年級改片段,老師就不一定把全班學生的作文都收來改,可以收好、中、差的幾本來改。然后綜合分析,在表達和內容上共同的問題是什么?從中挑選一篇好的作文作為典范,打印出來發給學生,指導學生共同修改,先看看內容上有什么地方不對,還有那些內容不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再引導學生從表達上,從詞,句,標點和錯別字方面修改,最后各自修改自己的。有的寫的確太差的,可以指導他重做,這樣一步步的培養,我想效果可能比全收全改,精批細改花的時間少,效果也會好得多,另外,我們老師在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時,要教給學生認識并用一些修改符號,用修改符號來修改自己的作文。這些習慣養成了,相信學生的作文質量會逐步提高的。
一位教育家說過:“在孩子的心靈中播種理想,就會收獲行為;播種行為,就會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會收獲品德;播種品德,就會收獲命運?!笨梢娨粋€人的習慣將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我們教育者要在學生初步形成性格的時候,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