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雙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第二實驗小學
語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陶冶情操、拓展視野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夠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需要教師把目光延展到課外,通過語文學習的拓展和延伸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視野,進而加深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理解,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做好的老師,學生做任何事在被動的情況下效果是非常差的,而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的內驅力被激發了出來,學習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教師要利用好學生這一學習的特點,挖掘每一個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求知的欲望才會強烈,才可能進入較好的學習狀態,學習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的利用好語文知識拓展和延伸的效果,在學生預習新學的內容的基礎上,來補充學生們感興趣的內容,在豐富學生們知識面的基礎上,來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以致用是現在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語文學習也往往是單一的向成績看齊,題海成為了學生們在語文學習中接觸最多的,這往往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也不能使學生真正清楚學習語文的價值所在。真正的課堂知識應該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的,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的,教師要主動建立這種聯系,深化學生們對于語文學科的認知。例如,學了《陶罐和鐵罐》一課,我們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演一演,學了《鳥的天堂》,我請他們當一回小導游。這樣做一方面,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得到了滿足;另一方面,學生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對課文內容有進一步探究的渴望,使學生的間接興趣與直接興趣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有明確目的但無需更多意志努力的注意。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把教學內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聯系生活、理解生活、表達生活。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無拘無束,輕松愉快地盡情表演,激情滿懷,生動逼真。語文與生活這一泓活水相溝通,課堂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通過發展多元智能,培養學生全面、綜合的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語文學習中,為增添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從學生的年齡出發,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如:讓學生表演課本劇、游戲:幫動物找尾巴、繪畫:自己喜歡的動物等。在這過程中滲透了美術、舞蹈、自然常識等學科知識,既達到語文訓練的目的,又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起來。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發展,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小學生想像力豐富,只要教師創造條件,正確誘導,必然會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樹立信心,大膽地放開手腳,展開想像的翅膀。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可以叫學生續編童話,讓學生想象當皇帝得知新裝是假的自己根本就沒穿衣服時,他會有怎樣的表現?這時學生會紛紛展開聯想,有的學生說他會緝捕并且惡懲兩個騙子,訓斥撒謊的老大臣;也有的學生說他會改掉愛慕虛榮的思想,從此成為一個關心國事的明君。這種續編活動,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學生的課前閱讀非常重要,能夠提前預習課堂中的所學知識,并能通過閱讀盡快進入課堂學習的狀態。但是對于課堂知識的預習大多是乏味的,很難讓學生提起興趣。那么課前圍繞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目的,讓學生進行拓展延伸閱讀,從一些小故事中了解本節課作者的背景和相關資料,為課堂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
通過課前的閱讀延伸了解了大概的課堂內容和背景后,更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在課堂教學中,拓展性的閱讀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教師利用課外的故事和閱讀材料能夠側面啟發學生,協助學生自主學習,開拓思維,解決疑惑。
語文的魅力不僅是在課堂上,它與生活息息相關,延伸到生活中是語文最大的實用性。因此,教師需要在生活中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廣泛性,在課后利用語文的資源和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布置課后的拓展性作業,促使學生積極進行拓展教育。
拓展需要自然和適度,有效的語文拓展方式是根據課堂教學文本中的故事進行互相聯系的拓展延伸,其拓展內容是與教學目的達成一致的,不是東湊西湊、胡亂延伸的,最后需要回歸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中來。拓展閱讀是需要自然的、有聯系的巧妙拓展。比如,三年級教材中《祖國的春天》一文中,對于祖國大地的美好春景,可以讓學生進行戶外實踐的拓展延伸,這樣可以讓學生真實地感受春天,了解祖國春天的美好景象,也會讓學生增加自我的理解和感受。或通過教師在課堂中播放祖國各地春景照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春天的美景同時知道祖國大地的廣闊疆土。
適度的拓展延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因為小學生的思維較慢,基礎較為薄弱,對大量的拓展延伸吸收不了,反而會造成厭學等抵觸心理。應該圍繞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拓展,對作者的背景故事和課文中相關聯的事物進行了解互動。避免不著邊際的長篇大論拓展延伸,避免教學反噬。像是“春風又綠江南岸”,著重“綠”字延伸,突出春天季節的美,不要對“江南”過多拓展,讓學生搞不清學習重點。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的學習越來越成為教育的重點。新的教育模式對教育的成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對學生的基礎教學外,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更為重要,必須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