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清
(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高度近視性玻璃體混濁是指由于高度近視引起的玻璃體呈塵狀、絲狀、絮狀、條索狀、云片狀混濁。患者可見眼前形態不一的黑影飛舞飄移,往往自覺視力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和不適感。筆者采用針刺聯合氨碘肽注射液直流電離子導入治療90例(168眼)高度近視性玻璃體混濁患者,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門診收治的高度近視性玻璃體混濁患者90例,共168眼。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10~48歲。對照組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齡9~49歲。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眼科學》[1]《中醫眼科學》[2]中有關玻璃體混濁的診斷標準。玻璃體混濁分級標準如下[3]。輕度:玻璃體混濁,小瞳下清晰;中度:玻璃體混濁,小瞳下欠清晰;重度:玻璃體混濁,小瞳下眼底不可見,需散瞳檢查。
1.3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散瞳驗光,近視度數均>6.00 DS,眼底檢查玻璃體可見多少不等的灰白色、灰色、褐色點狀及片狀、線條狀、絮狀漂浮物。
1.4 排除標準 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玻璃體炎癥、玻璃體寄生蟲、視網膜剝離、玻璃體大量積血者;糖尿病、高血壓病等全身疾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導致的玻璃體混濁者。
2.1 對照組 采用氨碘肽滴眼液(杭州國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2084,5 mL/支)滴眼,每次1滴,每日4次。
2.2 治療組 采用氨碘肽注射液直流電離子導入加針刺療法。①針刺取穴:百會、攢竹、魚腰、睛明、承泣、太陽、風池等,每日針刺1次,留針40 min,手法以平補平
瀉為主。②采用華亞-DY型眼病治療儀,將氨碘肽注射液(杭州國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309,2 mL/支)浸濕紗布,放置于雙眼或單眼上,輕閉眼瞼,將眼罩電極(+)戴在眼上,與紗布充分接觸,電極(-)置于手部合谷穴,使用固定手帶綁扎,使其緊密接觸,通電0.1~0.4 mA。
兩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6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眼底檢查癥狀消失,玻璃體中混濁物完全吸收;顯效:眼底檢查癥狀明顯減輕,玻璃體中混濁物部分吸收;好轉:眼底檢查癥狀明顯減輕,玻璃體中混濁物減少;無效:眼底檢查癥狀與體征均無改善。治愈、顯效及好轉均列為總有效。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高度近視性玻璃體混濁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玻璃體是一種透明的凝膠狀物質,高度近視使眼軸增長,牽拉周圍組織,引起玻璃體間質的濃縮、液化及變性,使玻璃體凝膠狀態發生改變,出現不透明體,引起混濁。《圣濟總錄》有“腎水既虛,肝無以滋養,故見于目者,始則不能矚遠,久則昏暗,時見黑花飛蠅”的記載。《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所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之睛。”說明眼與臟腑關系非常密切,同時也說明五臟六腑之精氣是依靠經絡貫通,并依靠經絡的運行上注于目。治療時針刺百會、攢竹、魚腰、睛明、承泣、太陽、風池等頭頸部穴位,能調和疏通經絡,激發五臟六腑精華經氣至眼,改善眼球及其周圍組織的氣血運行,影響眼球的血液循環,改善頸內動脈和眼動脈的血流情況,促進玻璃體內混濁的吸收。針刺通過神經反射,促進睫狀肌放松,從而提高視力,治療近視,進而防治玻璃體混濁。氨碘肽是一種淡黃棕色的澄明液體注射劑,其主要成分是豬眼睛提取物,含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賴氨酸等18種氨基酸及核苷酸、多肽和各種微量元素。通過眼部電離子導入,能提高病灶局部的藥物濃度,減少藥物用量,作用發揮快,全身副作用小,擴張眼部微血管,從而改善病眼的新陳代謝。針刺能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緊張度降低,血流量增加,結合離子導入可促進氨碘肽中多肽酶激活組織,有效吸收眼部的滲出物和病變組織。綜上所述,針刺聯合氨碘肽注射液直流電離子導入治療高度近視性玻璃體混濁患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