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侯 茹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呂梁 032200)
重型顱腦損傷(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早期建立人工氣道行機械通氣是STBI急診搶救的重要措施。近年研究發現,與常規機械通氣相比,早期(6 h)氣管切開更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功能,而過度通氣則更有利于降低顱內高壓,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對40例急診STBI患者接診后即行早期氣管切開結合呼吸機過度通氣,探討其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汾陽醫院急診收治的STBI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和神經外科醫師大會2016年頒布的《重型顱腦損傷救治指南》第4版中相關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將8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8~70歲,平均(41.35±9.67)歲。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0~68歲,平均(42.69±10.2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氣管切開后給予常規機械通氣(未進行過度通氣),呼吸機為WEINMANN SOMNO vent ST型呼吸機(德國生產),通氣模式為SIMV+PEEP,吸氧濃度開始定為100%。
2.2 觀察組 氣管切開后給予呼吸機機械通氣(進行過度通氣),呼吸機為WEINMANN SOMNO vent ST型呼吸機(德國生產),通氣模式為SIMV+PEEP,并進行短時間輕-中度過度通氣,使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維持在27~32 mm Hg(1 kPa=7.5 mm Hg),每次30 min,每日4次。
兩組機械通氣均持續7 d。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支持治療,有手術指征者及時行手術治療。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后1、6、12 h抽取橈動脈及頸內靜脈血進行血氣分析,監測橈動脈血氧含量(CaO2)、頸靜脈血氧含量(CjvO2)、血氧飽和度(SjvO2)、平均動脈壓(MABP),腦組織攝氧率(CERO2)=(CaO2-SjvO2)/CaO2。同時監測顱內壓(ICP),腦灌注壓(CPP)=平均動脈壓(MABP)-ICP。傷后6個月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改良愛丁堡斯堪的納維亞評分(SSS)評價預后情況。

3.3 結果
(1)腦血流動力學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 h CPP、SjvO2、CERO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12 h觀察組CPP、SjvO2高于對照組,而CER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預后情況比較 兩組均無死亡病例。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GOS評分高于對照組,S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變化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1 kPa=7.5 mm Hg

表2 兩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治療6個月后GOS、SSS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機械通氣是重型顱腦損傷搶救的有效手段。研究顯示,呼吸衰竭并非STBI患者給予呼吸支持的指征,在患者呼吸衰竭出現前給予機械通氣,可減輕腦缺氧性損傷并保護肺功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1]。張益民[2]研究表明實施早期機械通氣的STBI患者致殘率為38.5%,低于對照組的60.0%。關峰等[3]研究表明,實施早期機械通氣的STBI患者預后良好率為34.21%,高于對照組的23.68%。本研究對兩組患者接診后均立即行氣管切開并機械通氣,結果表明能有效減少呼吸衰竭、窒息的發生,預后良好。
過度通氣通過增加呼吸頻率和潮氣量,可降低血和腦脊液中的CO2蓄積,pH值相應提高,從而可引起腦血管收縮,進而降低ICP。與常規機械通氣相比,短時間輕-中度過度通氣能更好地降低STBI患者的顱內壓,且不會導致或加重腦缺血。黃鵬等[4]研究表明STBI患者在早期實施輕-中度過度通氣后,患者ICP下降及CPP上升幅度均高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6、12 h,觀察組CPP高于對照組(P<0.05)。
腦損傷后繼發的腦組織水腫引起的腦循環障礙是STBI患者短期內病情惡化的主要原因[5]。本研究結果提示,呼吸機過度通氣可降低腦組織代謝率及腦組織氧耗;6個月后觀察組GOS評分高于對照組,S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蔡昭皓等[6]報道基本相符,證實呼吸機過度通氣可降低神經功能損傷,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對急診STBI患者早期氣管切開結合呼吸機過度通氣可有效降低顱內壓,減輕神經功能損傷,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