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洋波 韓永生 范西真
(安徽省立醫院,合肥,230001)
外感發熱是內科常見的急癥之一,其發病急、進展快、熱勢重,多見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且通常是由病毒、細菌等感染所致,必須給予及時有效的抗感染及退熱治療,否則易引發高熱抽搐、神經系統疾病、肺炎等嚴重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2]。目前西醫主要以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對癥治療為主,但療效并不理想,且長期服藥易引發耐藥性并伴有嚴重不良反應[3]。中醫認為外感發熱病因主要為六淫邪氣或疫毒邪氣侵襲,導致機體陰陽失調、營衛失和,從而造成外感發熱[4]。速熱清顆粒是一種新上市的具有清熱、利咽、解毒等功效的中藥制劑[5],且已經逐步應用于外感發熱患者的臨床治療,本研究探究速熱清顆粒聯合阿莫西林治療外感發熱對患者療效及炎性反應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收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外感發熱患者78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32~55歲,平均年齡(45.12±3.87)歲;病程4~45 h,平均病程(36.49±6.02)h;體溫38.5~39.4 ℃,平均體溫(39.23±0.22)℃;觀察組中男18例,女21例;年齡30~57歲,平均年齡(46.31±4.15)歲;病程5~57 h,平均病程(37.08±6.17)h;體溫38.7~39.5 ℃,平均體溫(39.20±0.21)℃。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外感發熱(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中的相關診斷標準[6];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內科急癥診治》中的外感高熱癥診療規范,并辨證為風熱證[7]。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發病72 h內者;伴有典型的發熱、干咳、流涕、咽痛、頭痛、乏力、全身不適等癥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計數正常或降低者;體溫高于38.5 ℃,肛溫高于39.0 ℃者;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風寒感冒者;合并支氣管炎或化膿性扁桃體炎者;白細胞計數>12×109/L或中性粒細胞計數>75%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肝、腎、肺等器質性病變者;入院前2周內接受過相關抗病毒或抗感染治療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具有過敏反應者等。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治療依從性不佳,不能嚴格按照治療計劃進行試驗研究者;治療期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必須終止治療計劃者;中途主動退出者;同時參與其他試驗研究者;失訪者等。
1.6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抗病毒、抗感染、退熱等西藥治療,包括口服阿莫西林膠囊(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61021652),0.125 g/粒,2粒/次,3次/d,感染嚴重者則適時增加藥量;口服利巴韋林顆粒(康芝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444),100 mg/粒,10 mg/kg,4次/d。口服布洛芬片(吉林金恒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3250),0.1 g/片,0.2 g/次,3次/d。觀察組則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熱速清顆粒治療(江西倍肯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80052),2 g/袋,4 g/d,3次/d。2組均連續治療72 h后進行療效評估。
1.7 觀察指標 1)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退熱起效時間及完全退熱時間;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評估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主癥:咳嗽、惡風寒、咽紅腫、鼻塞、流涕、舌苔,據嚴重程度分別計0、2、4、6分;次癥:噴嚏、納呆、咯痰、腹瀉、嘔吐、脈象、倦怠,據嚴重程度分別計0、1、2分;中醫證候總積分為主癥與次癥積分之和;同時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的相關判定標準統計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2)監測并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2、24、48、72 h后體溫變化;3)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4、48、72 h后采集2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4)記錄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8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痊愈:主要癥狀、體征全部消失,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95%以上,治療后24~48 h內體溫正常(腋溫37 ℃左右)且不再回升者;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改善,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70%~95%,治療24~48 h內體溫恢復正常者;有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有所改善,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30%~70%,治療48~72 h內體溫恢復正常者;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且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不足30%者。總有效率=(臨床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臨床癥狀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72 h后2組患者主癥、次癥及中醫癥候總積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退熱起效時間及完全退熱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癥狀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72 h后比較,△P<0.05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體溫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血清CRP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72 h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體溫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12~72 h后2組體溫逐漸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24、48、72 h后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2組血清CRP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12~72 h后2組血清CRP水平逐漸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48、72 h后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安全性分析 2組患者治療期間一般體檢及血、尿、糞便常規檢測,肝腎功能檢測結果均正常,且僅對照組有3例發生腹瀉嘔吐,經對癥治療后好轉,不影響治療計劃,2組患者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目前西醫對于急性外感發熱的治療僅限于解熱鎮痛和抗病毒等,不能阻止病情發展,雖可促進體溫降低,但藥物對消化道黏膜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時也會影響機體凝血功能;此外,過多應用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性,降低患者對藥物的敏感度,并由此產生惡性循環。目前臨床上抗生素濫用現象越發嚴重,由此引發的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過敏等不良反應日益明顯,因此單純抗生素阿莫西林及退熱藥、抗病毒藥物治療外感發熱的綜合療效并不理想[9-10]。
中醫學認為,外感發熱是因機體外感風、寒、暑、濕、熱、燥六淫及疫癘之氣等外邪而引發的以發熱為主要證候的疾病,疫毒邪氣,由深到淺,由上至下,經口鼻侵入機體而發病;六淫邪氣,經皮毛侵入機體,由表及里,由外至內,最后侵入臟腑而致病。外邪入侵機體,正邪相搏,臟腑氣機紊亂,導致熱、毒形成侵襲機體,或陽氣亢奮、陰陽失調,陽氣偏盛,因此陽盛為外感發熱的主要病機,且隨病情進展,可化火傷陰,或壯火食氣,致氣陰兩傷[11-12]。傷風雖有風寒、風熱之分,但風寒失誤治療或失治均會化熱而為風熱,故治療外感發熱應以辛涼解表為主要原則[13]。本研究所用熱速清顆粒方中柴胡有輕清上升、宣透疏達之性,可和解表里;黃芩清瀉上焦之熱,兩者合用具有清退半表半里之熱的功效;板藍根可消腫利咽、清熱解毒;葛根、金銀花、連翹可清熱解表,擅于散陽明肌肉之邪,解肌退熱;水牛角亦可清熱解毒;大黃則擅清熱瀉火、蕩滌實熱。諸藥合用,共奏疏散風熱、清肺解毒、利咽瀉火等功效[14-15],且已有臨床研究證實速熱清顆粒可用于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感冒、咽喉腫痛、鼻塞流涕等疾病的臨床治療[16-17]。本研究中治療72 h后2組患者主癥、次癥及中醫證候總積分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升高,提示熱速清顆粒聯合阿莫西林可促進外感發熱患者退熱,起效快,并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臨床療效。
發熱是機體在致熱原作用下,或由于各種因素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造成體溫升高并高于正常范圍,繼而影響全身生理功能。外感發熱患者因受外邪而易化熱,形成外有表邪內有里熱之證,最終發展為外寒內熱,單純去熱或驅寒藥物不能有效根除病因,必須以解表寒及清里熱藥物輔助治療。本研究中觀察組退熱起效時間及完全退熱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治療12~72 h后2組體溫逐漸降低,且治療24、48、72 h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熱速清顆粒具有良好的解熱作用,可有效縮短外感發熱患者體溫恢復時間,促進患者快速恢復。外感發熱患者因體內正虛、內邪化火,又感受溫熱疫毒或外感六淫邪氣,加重病情,病程長且預后不佳;研究報道,發熱是機體受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入侵而引發的機體組織炎性反應及免疫反應的表現[18-19],且全身炎性反應可造成機體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衰竭。本研究所用熱速清顆粒按八綱、衛氣營血及臟腑辨證施治,可辛涼解表、清熱解毒,并顧護津液。其中柴胡有效成分柴胡皂苷具有抗炎、抗病毒、抑制中樞、解熱鎮痛等作用,且退熱平穩,無反彈現象;黃芩有效成分也具有解熱、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抗炎效果[20]。結果顯示,治療12~72 h 2組血清CRP水平均逐漸降低,且治療48、72 h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熱速清顆粒聯合阿莫西林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抑制外感發熱患者機體炎性反應。中醫治療可據外感發熱起病急、進展快等特點進行辨證施治,具有標本兼治的優勢,可隨證加減,不良反應少。本研究中觀察組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提示速熱清顆粒聯合阿莫西林對外感發熱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熱速清顆粒聯合阿莫西林可有效改善外感發熱患者臨床癥狀,快速降低患者體溫,并抑制機體炎性反應,同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臨床療效較阿莫西林單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