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吟 孫婉瑾 金 實 譚靜玲 范 恒
(1 湖北省中醫院,武漢,430000; 2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武漢,430000)
慢性功能性便秘為臨床常見、多發病,臨床表現為排便間隔久、大便干燥、排便艱難或糞質不硬、艱澀不暢等,同時缺乏能夠解釋患者臨床表現的器質性病因[1]。有調查顯示,受居民飲食習慣及膳食結構變化的影響[2-3],國內外慢性功能性便秘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這將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造成不良影響。目前研究顯示利用中醫體質學說,評估人群體質特征,對偏頗體質進行針對性干預,對多種疾病的防治有促進作用[4-5],但針對性分析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醫體質的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重點探討了此類患者群體年齡、性別、中醫證型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確診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242例為研究對象,開展問卷調查研究,本研究已獲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參考2006年羅馬Ⅲ標準[6]確診為慢性功能性便秘。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慢性功能性便秘診斷標準;2)能夠在調查員協助下完成各項量表內容;3)納入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器質性便秘;2)不能自主配合完成調查者;3)嚴重的心腦血管、消化及神經等其他嚴重基礎疾病者;4)精神類疾病史患者。
1.5 研究方案 獲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后,立即發放調查問卷,開展現場調查,本研究242例對象均成功、有效收回問卷。調查問卷共3個部分,分別用以統計:1)人口學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等。2)中醫證型,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標準[7],將中醫證型劃分為腸道實熱證、腸道氣滯證、脾虛氣弱證、脾腎陽虛證、陰虛腸燥證。3)中醫體質,參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8],將中醫體質劃分為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平和質、特稟質,其中特稟質與過敏及遺傳因素有關,本研究未觀察到患者屬于該體質,在結果處理中省略該項。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的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檢驗、秩和檢驗,不同年齡段、中醫證型與中醫體質類型的相關性采用降維對應分析評價。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性別與年齡分布情況 242例患者中男89例(36.8%),女153例(63.2%);年齡15~81歲、平均年齡(47.7±12.4)歲,其中年齡40~59歲最多,共115例(47.5%)。男性與女性患者年齡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中醫證型統計 242例患者中,腸道實熱證43例(17.8%),腸道氣滯證53例(21.9%),脾虛氣弱證55例(22.7%),脾腎陽虛證41例(16.9%)、陰虛腸燥證50例(20.7%),各中醫證型分布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124,P=0.537)。

表1 患者性別與年齡分布情況(例)
注:Z=-0.332,P=0.740
2.3 不同性別中醫體質的分布情況 男性患者中醫體質以平和質為主,占25例(28.1%),其次為陽虛質,占15例(16.9%);女性患者以陽虛質為主,占57例(37.3%),其次為氣虛質,占32例(20.9%)。總體經卡方檢驗,男性與女性患者中醫體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性患者中陽虛質占比明顯更高,男性患者痰濕質、濕熱質、平和質占比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性別與中醫體質的分布情況(例)
2.4 患者年齡與中醫體質的降維對應分析 經對應分析,2者不存在明顯的屬性關聯(χ2=50.425,P=0.417),提示以10歲為年齡段分層后,年齡與中醫體質不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進一步將年齡按未成年(<18歲)、青年(18~44歲)、中年(44~59歲)、老年(≥60歲)分組后,年齡段與中醫體質存在明顯的屬性關聯(χ2=34.040,P=0.036),維度分析指出,第1維度奇異值0.299,慣量0.090,第2維度奇異值0.182,慣量0.033,2個維度分別解釋總信息量的63.7%、23.4%,總解釋量達到87.2%,可以揭示原始資料的主要信息,根據前2個維度,繪制反映年齡段與中醫體質之間關系強弱的因子負荷圖見圖1,老年患者主要對應陽虛質,中年患者主要對應氣郁質,青年患者主要對應平和質,未成年患者則欠缺明顯的對應關系。見表3。
2.5 患者中醫證型與中醫體質的降維對應分析中醫證型與中醫體質存在明顯的屬性關聯(χ2=87.719,P=0.000),維度分析指出,第1維度奇異值0.429,慣量0.184,第2維度奇異值0.319,慣量0.102,2個維度分別解釋總信息量的50.8%、28.0%,總解釋量達到78.8%,可以解釋原始資料的主要信息,根據前2個維度,繪制反映中醫證型與中醫體質之間關系強弱的因子負荷圖見圖2,分析可見:腸道實熱證主要與平和質對應,腸道氣滯證主要與氣郁質對應,脾虛氣弱證主要與氣虛質對應,脾腎陽虛證主要與陽虛質對應,陰虛腸燥證主要與血瘀質對應。見表4。

表3 患者年齡與中醫體質(例)

圖1 年齡段與中醫體質對應關系的因子負荷

中醫證型陽虛陰虛氣虛痰濕濕熱血瘀氣郁平和總計腸道實熱證10762742543腸道氣滯證173512117753脾虛氣弱證173200405655脾腎陽虛證16362222841陰虛腸燥證121852221850總計72344271792734242
慢性功能性便秘較為常見,目前尚未完全探明其機制,確診后開展對癥治療多能短期內有效緩解癥狀,但難以根治疾病[9]。中醫學體質理論認為慢性疾病的形成多與患者體質有關,通過后天因素,如醫食療、運動養生、針灸推拿等方案能夠使患者體質類型改變,從而防治疾病[10],且通過體質辨識能夠將疾病防治從個體化擴大至群體,對易感人群進行識別與干預,可能有助于降低疾病的風險[11]。故利用體質辨識相關理論指導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臨床診治及日常調理,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發現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及平和質分布較多其中前3者較多,可能是因為多數患者存在濫用藥劑情況,其中味苦性寒冷的瀉藥可能導致陰虛、陽虛或氣虛[12]。而平和質為較健康的體質,該型分布較多,則可能因為平和質人群底數較高,辛海等[13]報道在社區慢性病患者中平和質人群占比隨體重變化,占比25.0%~46.8%,也相對較高,機制可能與本研究一致。

圖2 中醫證型與中醫體質對應關系的因子負荷
按性別分組后,女性患者中陽虛質占比明顯更高,男性患者痰濕質、濕熱質、平和質占比明顯更高。陽虛質主要表現為人體臟腑功能活力不足[14],其中男性患者占比較少,可能是因為本地區主要產業為農業,男性勞動強度更大,機體鍛煉更充沛。王洪彬等[15]報道中也顯示更年期女性偏頗體質中陽虛質占比最高,為10.0%,可能也與女性戶外運動少有關,這說明女性患者可能更需要積極開展戶外鍛煉,以調整體質。痰濕質與濕熱質共同點為濕,男性占比更多,可能與本地區男性嗜酒、喜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食物有關。何秀玲等[16]報道的上海脂肪肝患者中肝功能損害程度更高患者普遍為濕熱質及痰濕質,可能也與其飲食習慣因素有關。這提示為防治便秘,患者可能需要調整飲食習慣。
按年齡層分組后,本研究首先證實以10歲為梯度值分段后,不同年齡段與中醫體質見無明顯對應關系,可能是因為在此梯度值過于細致有關。但按未成年、青年、中年、老年分組后,則能發現年齡段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由于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居民的生活習慣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因此其結論也有一定說服力。本研究顯示老年患者主要對應陽虛質,中年患者主要對應氣郁質,青年患者主要對應平和質。其中老年患者對應陽虛質,可能也與此類患者戶外鍛煉少有關。本研究同時顯示,老年患者與氣虛質、平和質的關聯性也較高,氣虛質可能與其機體老化、氣血衰弱、臟腑功能下降有關,而平和質則與其更積極地通過中醫方案調理有關。毛國慶等[17]報道骨質疏松癥患者也主要表現為陽虛、陰虛及氣虛,而骨質疏松癥與年齡增長有關,這也間接提示老年人群中陽虛質、氣虛質所致慢性疾病較多。中年患者氣郁質更多,則可能是因為當今社會壓力較大,中年人群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更容易出現憂愁焦慮、心神不寧等情志,阻礙氣機,導致氣郁。竇海忠等[18]報道中年女性濕疹患者的主要中醫體質類型為氣郁質,其形成機制可能也相同。中醫認為肝主調暢氣機[19],故中年人群可能需要更積極養肝。
本研究顯示患者各中醫證候分布無明顯差異,可能與地區性差異有關。本研究發現患者中醫證候與中醫體質有明顯的關聯,這與劉煒等[20]報道結論相同。其中一致性較高的對應關系包括:腸道氣滯證主要與氣郁質對應,脾虛氣弱證主要與氣虛質對應,脾腎陽虛證主要與陽虛質對應,這能夠證實證候與體質在內在的一致性。陰虛腸燥證主要與血瘀質對應,腸道實熱證主要與平和質對應,此兩者證候與體質的對應雖然不是完全相關,但前者其次即對應陰虛質,后者其次對應血瘀質,也能夠說明對應證候的形成有一定中醫體質基礎。
總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醫體質與年齡、性別、中醫體質均有一定相關性,其中男性患者中醫體質以平和質為主,女性患者以陽虛質為主,女性患者中陽虛質占比明顯高于男性,男性患者痰濕質、濕熱質、平和質占比明顯高于女性。老年患者主要對應陽虛質,中年患者主要對應氣郁質,青年患者主要對應平和質,未成年患者則欠缺明顯的對應關系。腸道實熱證主要與平和質對應,腸道氣滯證主要與氣郁質對應,脾虛氣弱證主要與氣虛質對應,脾腎陽虛證主要與陽虛質對應,陰虛腸燥證主要與血瘀質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