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妍 葉 琳 張 莉 王 莉 王 玲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鄭州,450000)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作為一種耳鼻喉科常見的以鼻塞、流涕、鼻癢及嗅覺功能障礙等為臨床特征的鼻部疾病,其發病率通常為10%~20%,該病的發生發展主要與機體組胺的過度分泌、釋放密切相關[1-2]。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AR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并已發展為危及全球人類健康的重要問題,引起醫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抗組胺藥、抗膽堿類及類固醇等藥物為常規西醫治療手段,但存在療程長、易反復等問題,整體療效不佳[3]。中醫認為AR與機體脾、肺、腎3者功能失調緊密相關,多因正氣不足,衛表不固使得風寒二邪侵入機體,陽氣無從宣泄而致病[4]。有學者報道,采用益氣固表、溫陽益衛的通竅止鼽湯可更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5]。本研究探討通竅止鼽湯聯合常規西藥對AR患者臨床癥狀、炎性反應介質、焦慮情緒及呼吸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AR患者96例,并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27~55歲,平均年齡(30.06±2.45)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5.18±1.02)年;病情程度:中度36例,重度12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30.13±2.39)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5.04±1.05)年;病情程度:中度33例,重度15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6]中于AR的診斷標準者,典型癥狀為陣發性噴嚏、清水樣涕、鼻癢、鼻塞或眼癢、流淚、眼紅和灼熱感等,主要體征為雙側鼻黏膜蒼白、腫脹,下鼻甲水腫,鼻腔分泌物增多。
1.3 納入標準 所有入組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近1月未采取任何中醫治療方式者;對本研究方法無禁忌證者;依從性良好者;可以按要求定期復診,并能堅持隨訪者
1.4 排除標準 存在鼻咽部等其他病變者;合并嚴重心、肝、肺、脾、腎等臟器嚴重疾病者;因其他病變導致的炎性病變者;合并有免疫系統疾病或異常者;存在藥物過敏史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治療過程中發生嚴重不良反應需停止治療者;擅自調整治療方案者,或中途主動退出研究者;治療結束后無法配合隨訪者等
1.6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鹽酸西替利嗪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14),10 mg/片,1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通竅止鼽湯(中藥來源:亳州市仁和中藥材批發商行,制備單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進行治療,組方為:黃芪30 g、路路通15 g、甘草12 g、麻黃、白芷、防風、桔梗、辛夷、蒼耳子各10 g,細辛3 g,并隨證加減,水煎服用,1劑/d。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周,治療后于門診隨訪至少3個月。
1.7 觀察指標 1)比較2組臨床療效。2)采集2組患者治療前后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經3 500 r/min分離血清,并將標本置于-70 ℃保存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2組患者炎性反應介質水平,包括白細胞介素-4(IL-4)、IL-5以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3)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焦慮狀態進行評價,其中<50分屬于正常狀態,51~60分屬于輕度焦慮,61~70分屬于中度焦慮,>71分屬于重度焦慮。4)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并比較2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相關指標,并計算FEV1/FVC。
1.8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進行治療后臨床療效評估:痊愈為經過治療,鼻癢、打噴嚏及失嗅等鼻部癥狀徹底消失,且治療后3個月內無復發情況;有效即指鼻癢、打噴嚏及失嗅等鼻部癥狀有所改善,但治療后3個月偶有復發;無效是指經過治療后,患者鼻部癥狀未有任何改善,甚者出現惡化。治療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中痊愈25例,有效21例,無效2例,治療有效率為95.83%(46/48),對照組中痊愈19例,有效21例,無效8例,治療有效率為83.33%(40/48),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炎性反應介質及SAS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炎性反應介質水平及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IL-4、IL-5、TNF-α、SAS評分均比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炎性反應介質及SAS評分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2組肺功能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FEV1、FVC、FEV1/FVC等肺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FEV1、FVC、FEV1/FVC均比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肺功能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屬于臨床上的易感個體同自然界的變應原相結合,造成機體分泌釋放大量組胺,并在多種免疫介質共同參與下的鼻黏膜慢性炎性疾病,該病可使患者出現鼻腔血管擴張,鼻血流量突然增多,或腺體分泌較為旺盛等現象,造成患者持續打噴嚏或流涕等,對其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7-9]。現階段,臨床采用的西替利嗪屬于強效的H1受體拮抗劑,其進入機體后,可同靶細胞膜上的H1受體快速結合,有效抑制組胺激活相關靶細胞,但單一用藥仍有部分患者未到達滿意效果[10-11]。中醫理論認為,AR屬于“鼻鼽”范疇,根本病機為肺腑受風、寒及病邪侵入,致其肺氣不宣、津液不暢、鼻竅不利而病,故中醫應以固本扶正、溫肺祛風、益氣通竅為主要治療原則[12]。
本研究采用的通竅止鼽湯,方中黃芪為利水消腫、益氣固表、抵御外邪的要藥;防風具有祛風通竅的功效;甘草可健脾益氣;麻黃、桔梗及辛夷3藥均可發揮宣通鼻竅、溫肺驅寒的作用;蒼耳子、路路通聯合細辛能夠發揮清熱燥濕、收斂肺氣作用。方中諸藥合用,共奏驅散風邪、祛風止癢、升宣氣血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二者聯合使用,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目前,隨著醫學界對AR的持續深入研究,有學者報道,AR屬于IgE類介導的Ⅰ型超敏性反應,其將機體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激活,進而致機體分泌釋放大量組胺,并聯合募集而來的炎性反應介質共同作用,加重機體局部組織炎性反應,其中通過檢測IL-4、IL-5、TNF-α等炎性反應介質的表達,可明確疾病的發生發展,同時隨著病情的持續進展,易使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狀態[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IL-4、IL-5、TNF-α、SAS評分均比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多。說明在常規西醫的治療上聯合通竅止鼽湯治療,可明顯減輕機體炎性反應,緩解患者焦慮狀態。推測是通竅止鼽湯方中辛夷、麻黃以及蒼耳子等藥物可明顯抑制機體炎性反應介質的釋放[16],同時西替利嗪能夠阻止病情初期組胺的過度釋放及后期相關遞質的分泌[17],二者聯用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相關研究表明,一方面,機體釋放的免疫因子和炎性反應介質能夠直接經機體上氣道進入下氣道,或者通過機體血液循環系統,使呼吸道內環境發生炎性反應,另一方面,因機體鼻腔和鼻竇黏膜中分布三叉神經感覺末梢,而外界刺激時可致機體支氣管平滑肌出現明顯收縮,降低患者肺功能[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FEV1、FVC、FEV1/FVC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通竅止鼽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同相關報道研究相似[20]。
綜上所述,對AR患者采取通竅止鼽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手段有助于其臨床癥狀的改善,并能減輕體內炎性反應發生,同時可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情緒狀態,且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