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需要靈感,發明創造也盼靈感。靈感產生之時常常是創意來臨之際,我們要善于捕捉靈感,讓創意“開花結果”。
一天,獸醫李留栓看著一個老飼養員傷心地牽著一匹無精打采的棗紅馬離開了獸醫站,心里非常難過,因為他知道那匹馬得了結癥,快要死了。結癥是騾馬常得的一種病,如果飼料鍘得太長,又返潮發艮,就會在騾馬腸子里結成硬疙瘩——糞結,這就是結癥。藥物打不散,扎針捅不開糞結,腸子就會漸漸喪失功能,壞死腐爛,騾馬因此死亡。
俗話說:“十結九不治。”結癥一直被人們稱為騾馬的“絕癥”,為了征服這種“絕癥”,李留栓查看書籍,四處走訪,研究了很多年,但始終沒能找到及時排糞結的好辦法。
一天,李留栓下班回到家里,眉頭緊皺,沉悶不語,那匹棗紅馬的身影老是在他眼前晃動。經他看過的騾馬死于結癥的已經有一百多頭,而每死一頭,他心里都會平添一份壓力。妻子知道丈夫又在為結癥苦惱,她望著丈夫消瘦的臉,心有些痛。她一邊說著寬慰的話一邊拿出雞蛋,“砰砰”兩聲,兩個雞蛋被敲開打在裝有燒開了的水的小鍋里。聽到那兩聲清脆的撞擊聲,李留栓心頭一震,靈感頓發,他想:用手握一個雞蛋,使很大的勁也攥不破,輕輕一擊,雞蛋殼反倒一下子就碎了,治療結癥,關鍵在于把腸子里的糞結弄碎,如果像打雞蛋那樣把糞結擊碎,不就能把腸子里的障礙清除,疏通腸道嗎?想到這里,他顧不上吃荷包蛋,騎上自行車就去找那個老飼養員了。
經過多次試驗,李留栓找到了一種治療結癥的簡單方法:一只手從騾馬的肛門伸進腸子里,握住糞結,按在腹腔壁上,另一只手在腹腔外面用力捶擊,這樣糞結能很快被擊碎。運用這種方法清除腸內障礙,垂危的騾馬能安然脫險。
靈感又稱頓悟,即腦海中突然閃現出某種新設想和新概念;突然找到過去經常思考卻沒有解決的問題的方法;發現了一直沒有發現的答案;忽然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看到了事物的本質。作為發明創造一招,捕捉靈感的基本涵義是有意激發靈感,提出創意或解決難題。那么如何激發靈感,讓創意出現呢?
第一,在有意追求中無意得之。靈感往往是在無意中受到某種東西的觸動而突然產生的,這種“不思而得”其實是有意追求的結果。在各種有關靈感產生的案例中,當事人心中總有一種明確的、強烈的追求目標的動力,因此,你要想獲得靈感,就得進行發明創造實踐,有意追求新穎獨特的東西,立足解決前所未見的問題。
第二,在長期積累中偶爾得之。靈感是一種轉瞬即逝的思維火花,但與平時的知識積累密切相關,只有大量積累各種感性材料,才有可能實現理性的飛躍。要捕捉靈感,必須擴大知識面,讓大量的相關信息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形成一種強大的勢能,一經觸動便轉化為動能并爆發靈感。
第三,在尋常思索中反常得之。靈感的產生是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反常現象。許多人為解決某一難題,按常規思路苦苦尋找解決方案,但依然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如果進行反常思考,往往不費功夫就能得到新招。這就是說,捕捉靈感要在常規思維的基礎上敢于啟動非常規的思維方式,如逆反思維、迂回思維、想象與聯想思維等,在反彈琵琶式的非邏輯思考中尋求靈感。
第四,在清閑放松中輕而得之。靈感是不知不覺鉆進頭腦中的,在非工作的清閑時刻,在寧靜、閑適的環境里,靈感似乎更容易出現。在緊張思考之后,可以讓自己的頭腦暫時放松,或散步,或洗澡,或打盹,但這時要隨身攜帶紙筆,以便隨時記下突然閃現的靈感。
你就某個發明創造的技術難題冥思苦想,看是否會有靈感乍現,然后捕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