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徐雁龍
摘 要 文章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對專業化科普、科普聯盟的組織與作用發揮作了初步剖析,并以中國科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科普聯盟為例,深入探析了專業化科普聯盟與科技創新的全鏈條聯動、互促關系。
關鍵詞 專業化科普;科技創新;科研院所科普聯盟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2-0001-0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兩翼之喻表明,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需要協同發展,將科學普及貫穿于國家創新體系之中,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關乎長遠的戰略任務。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8.47%,雖已取得重要進展,但依舊任重道遠。
1 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普工作的實踐經驗
高校和科研機構是科技工作者的聚集地,是培養高素質和創新型人才的主陣地,也是科技成果產量最高的地方,其在推進國家科普事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1 科普資源是科技創新展示的窗口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科普化是將科研技術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的過程,是公眾理解科技、掌握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科技創新的需要。而由于科研成果的高度專業性,導致相當部分的科技項目難以被公眾理解,因此必須經過專業人員的科普化工作將科技語言轉化為公眾熟悉的科普語言體系,或者挖掘理論性成果中與人們生活相關的潛在應用前景作為切入點吸引公眾興趣。對于科普內容的選取,需根據成本、時機、成果特征等綜合因素,對能科研成果進行科普化轉化分析,遴選出能轉化為科普資源的科技成果。
1.2 科普形式是吸引公眾關注的核心
科普內容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以科學的表達方式進行科普形式設計,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多種形式的科普產品,以豐富的媒體表現形式向公眾展示、宣傳,向社會傳播、推廣。當前的科普已不再是簡單的科普展板形式的宣傳介紹,而是需要將專業性較高的知識資源變成通俗易懂且接地氣的大眾資源,進一步再通過先進信息技術進行展現。科普的形式主要考慮結合科普成果的形式,充分利用案例、類比以及其他手段(如多模態人機交互、跨媒體視覺呈現、AR/VR等),將科普內容進行展示、包裝和凝練。合適的科普形式可以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1.3 科普人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普團隊一般由專職科普人員、科研人員和青年學生共同組成,其中專職科普人員是科普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科研人員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骨干,最好有高校或科研機構學科或學術方向上的帶頭人參與,他們是科普活動的技術核心;青年學生是科普活動的主體和具體執行者,也是長期的傳播推廣者。有了專業的科普人才和科普團隊,才能很快把先進技術、前沿技術帶給受眾,才能使科普工作更快適應當今形勢,并且能夠滿足未來的科普發展需求。
2 科普聯盟的實踐探索
作為科學普及的“國家隊”,為充分調動科技創新優勢資源,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中國科學院遵從科學普及的基本規律,結合各個學科的特點,相繼建設了6個各具特色的科普聯盟組織。文章以智能科學與技術科普聯盟(以下簡稱“智能科普聯盟”)為例,嘗試剖析科普聯盟的實踐探索。
2.1 科普聯盟的總體設計
智能科普聯盟于2015年正式成立,旨在協同和匯聚中國科學院在智能科學與技術領域相關單位的科普資源,面向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發展和競爭的戰略領域,結合受眾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動,打造兼具專業性、科學性、系統性和有效性的智能科學與技術科普平臺。
智能科普聯盟從內容、形式、交互方式、組織保障、教學目標等方面全面重視。內容上涉及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的先進技術;囊括科普項目、科普活動、科普宣傳、科學教育、科普讀物、大型賽事、人才培訓等多種形式,由懂專業、懂教育的專業團隊來承擔;交互根據內容特點采用科普報告、互動演示、體驗實驗、視頻、問答、游戲等多種方式;組織保障方面專人負責、專業運作、有序運營,形成標準化、制度化的運作方式,貫徹非盈利、高質量的運作目標;在教學目標方面,充分借鑒國外CDIO、STEAM等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人員參與科普教育的優勢,提出ACME(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Computation計算、Mathematics數學、Engineering工程)培養的概念,一方面重視知識的傳播和教授,提升受眾的認知性能力,另一方面,從思維邏輯、辯證思考、協同合作等方面出發,培養受眾的非認知性能力。
2.2 科普聯盟的特點和優勢
在實踐中,智能科普聯盟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體系,具備了如下特點和優勢。
2.2.1 專業性
教學內容的專業性:科普教育的基礎前提是將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并對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延伸。智能科普聯盟的教學內容都來自中國科學院各個方向上的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同時圍繞該科研成果講授基礎理論知識,具有前瞻性、實用性、啟發性。
教學團隊的專業性:智能科普聯盟的團隊由科普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共同組成的,其中既包含很多學科或學術方向上的帶頭人也包含越來越多的青年骨干。團隊功能結構完整、分工協作明確,多數人員都具備多年的一線教學和研究經驗,保證了將前沿技術、基礎理論、學習和研究的方法系統的講授給受眾。
2.2.2 科學性
內容選擇的科學性:智能科普聯盟的科普內容的選擇應當考慮受眾的接受內容和對于受眾的意義。智能科普聯盟的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會考慮受眾的年齡和背景,結合自身在專業方面的積累,去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以達到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培養方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的科學性: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根據受眾和內容的不同,智能科普聯盟通過科普項目、科普活動、科普宣傳、科學教育、科普讀物、大型賽事、人才培訓等教學形式和科普報告、互動演示、體驗實驗、視頻、問答、游戲等教學工具,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2.3 系統性
體系化和標準化:智能科普聯盟的所有教學內容力求相互呼應、形成體系。同時,對所教授的內容進行標準化的管理,涉及包括教案管理、備課管理、授課管理、目標管理等各個階段。
個性化:陶行知先生講過“生而好學為上,熏染而學次之,督促而學以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然而生而好學與督促不學的人究竟是少數,大多數得到相當熏染、督促就學習”。科學普及教育的受眾很廣,科普教育的方式和目標也應該是多層次的。對于某一門類的科學普及來講,所應有的意義當為助力生而好學者、激發督促而學者、教化雖督促而不學者。
2.2.4 有效性
認知性能力和非認知性能力:在智能科普聯盟的教學活動中,不僅僅向受眾傳授知識本身,還承載著啟發受眾對于科學的好奇心、培養受眾學習科學的方法、引領受眾進行科學探索等非認知性能力的教育。由于智能科普聯盟的老師多為職業的科研工作者,他們對于專業內容的高度和深度及自身經歷體會所形成的獨特的優勢,會給予受眾,尤其是青少年,探索科學的動力、克服困難的勇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于受眾的價值更為重要。這也正如在美國著名教師Marva Collins在她的著作《Marva Collins Way》中所提到的。
3 專業化科普聯盟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
3.1 專業化科普與科技創新全鏈條關聯
科技創新是通過科學方法(包括試驗物理、理論研究和計算數學等),形成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的原創性創新。而專業化科普是指,專業科普人員圍繞高校和研究機構專業化的科研成果,按照科普活動、科普宣傳、科學教育、科普項目等方式,在系統科學的組織保障下開展的科普。
3.1.1 科技創新前的社會關注性選題
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而且一個領域的科技創新包括多個方向的創新。那么,到底哪個方向更符合大眾和社會的需求,更受到大家認可,是在進行科技創新前需要考慮的問題。通過科普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科普過程中大眾的關注點和需求,可有針對性的形成科技創新的方向。
3.1.2 科技創新中的公眾評價與優化設計
科技創新中,形成一些早期成果,將這些成果通過科普傳播給公眾,通過公眾和社會對前期成果的反饋,優化和設計后續的科技創新的重點,能保證科技創新緊緊跟隨社會需求,保證科技創新的實用性,既要“頂天”頂天也要“立地”。
3.1.3 科技創新后的宣傳推廣與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結束后,需要通過科普將科技成果進行推廣并形成產業化,同時在科普過程中,也提高了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公眾中的形象。
3.2 專業化科普聯盟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
3.2.1 與科研相輔相成
從知識創新體系來看,科研與科普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優劣和主次之分,他們既有區別又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創新的內容、形式上的差異。科研需要對科技前沿不斷突破,而科普是讓公眾盡快可能的理解科研的成果;沒有科研,將無科可普;沒有廣泛的科技普及,民眾對科技失去興趣,科研將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支持,科研成果沒有去處。因此,科普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的,科研是知識創造過程,而科普是知識的傳播過程。
案例1:無人系統平臺
該項目參加了2010年的全國科普日主場展示,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和多位國家領導人駐足,獲評了研究所2010年的十大新聞,2011年獲批了國家基金的科普專項,2012年得到了國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視聽覺信息的認知計算”的培育項目的資助。2016年,項目團隊承接了華為的一個300萬元項目,把原來最簡單形式的科普化的無人系統平臺推向了更多技術的呈現,包括互聯網、車與控制中心的通訊、未來的交通出行方式,比如高效的通行、拉鏈式通行等。該項目是科普和科研相輔相成的典型例子。
3.2.2 科研成果的再次創新
科研成果是面對自然的創新,其成果一般指對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的原創性創新,而科普是在科技成果基礎上,面向公眾、面向社會的科學普及,是一種以科研成果為基礎的人文活動,不僅融入了科學素養,還需要哲學、文學、教育學等人文素養。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普是科研成果的再次創新。
案例2:腦與類腦研究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在腦與類腦科學研究方向的科研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并于2016年5月發布全腦尺度人類腦圖譜。由于該項成果的技術性太強,研究所智能科普聯盟深入地和一線的科研人員溝通,花了8個月的時間,為其設計科普呈現形式,把其科學理念和成果通俗易懂地呈現在公眾面前。在2017年5月份全國科技周主會場上,該成果不僅有一個圖文并茂的動畫短片的呈現,還設計了一個具體的腦圖譜模型及VR體驗裝置,取得了很好的展示效果。這個科普案例是科研成果的再次創新,將難理解的科研成果通過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展示和介紹。
3.2.3 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著名科學家茅以升曾說過:“科普是科研的繼續,科研也是科普的產物。科研為生產服務需要通過科普,科普促進生產也需要科研為后盾。”高校和研究機構是科研成果密集的場所,科研成果對社會的影響是通過科普發揮作用的,大眾和社會通過科普了解科研成果的內容和作用,從而更有效形成科研成果與社會需求的精準對接,促使科研成果產業化,轉化為生產力。
案例3:“i墨”書法體驗臺
該項目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完成后沒有得到推廣應用。研究所科普團隊發現了這個書法體驗臺的傳播價值和市場推廣潛力,通過主動式專業化的設計和包裝,推薦該成果參加國家級科普展出七次,在澳門和香港展出兩次,多家科學場館、科普團體紛紛要求訂購該體驗臺。目前,這項成果已經納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重點內容,開始向產業化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彭加勒.科學的價值[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187.
[2]路甬祥.全面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征[N].科學時報,2005-08-24.
[3]林堅,黃婷.科學技術的價值負載與社會責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47-53.
[4]吳慧貞.科研成果能否科普化[J].窗口?研究Examination,2014:71-73.
[5]Collins M,Tamarkin C. Marva Collins way[M]. Jeremy P. Tarcher, Inc., 5858 Wilshire Blvd.,Suite 200, Los Angeles, CA 90036., 1990.
[6]靳萍.科普創新模式探索——中國高校科協理論與實踐[J].科普研究,2007:6-10.
[7]李云慶,王慧蘭.論高等學校介入科普工作對科研工作的促進[J].教育科學與人才培養,2009: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