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笑非
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看到從央視到地方,越來越多的新聞主播開始走出演播室,拿起話筒來到新聞一線擔任起出鏡記者的職責。從演播室到新聞現場,新聞主播究竟如何利用自身語言、表達、形象等優勢高質量完成出鏡記者的任務呢?筆者就此予以探討。
關鍵詞 主播;出鏡記者;身份轉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2-0040-02
1 新聞主播和出鏡記者
1.1 新聞主播
近些年來,在內地電視新聞節目當中,開始有主播的稱謂,很多電視臺已經把播音員的稱謂改為主播,探其緣由是由于在亞太地區其它華人媒體中,在實際工作當中,主播和播音員的工作狀況還是略有不同的,播音員主要以輪班的方式進行新聞的播報,而主播是某個欄目的品牌形象,并要參與大量的編輯工作,有的時候還要參與前期采訪報道,有的主播,還可能是新聞欄目的主編和制片人,負責整個節目的統籌安排。
1.2 出鏡記者
首先明確對出鏡記者的認識,出鏡記者主要指從事新聞現場報道的電視記者,是在新聞現場進行人物采訪以及事件采訪評論的電視記者的總稱。在英文資料中直譯過來為鏡頭中的通訊員和現場記者。
從字面上看,這個詞包含兩個意思,一是出現在鏡頭中、并且在新聞現場;第二是要以事實為依據,真實反映現場的新聞事件。出鏡記者追溯源頭,新聞記者的形象第一次直接通過熒屏向觀眾報告新聞是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20年后的中國記者也出現在鏡頭中帶來現場的報道,而到了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聞從業人員采用這種形式,并且受到觀眾的接受和廣泛歡迎。
2 電視新聞主播和現場出鏡記者的共同特征
2.1 新聞主播的特征
1)新聞主播的工作是在演播室完成播報的,他是對新聞稿件的再次創作,他的稿件來源是通過記者前期采訪和編輯后期制作完成的,最后通過新聞主播以語言和副語言的方式進行呈現。
2)新聞節目的推進是主播完成的,新聞主播負責節目進程的串聯,無論是記者連線還是現場播報,都是通過主播的串聯完成的,他是節目的主導者,也是節目節奏的把握者。
3)新聞主播在新聞節目中出現時,無論是一對一、還是一對眾,他都有一定的高度和態度。也可以說新聞主播代表了所報道新聞的立場和背景,他不是個人的觀點,而是帶有權威性的觀點。
2.2 出鏡記者的特征
1)出鏡記者是新聞事件的現場報道者。以前的出鏡記者只負責視頻、采訪、稿件、文字等,解說一般由專門的主持人或播音員擔任,隨著視頻報道的普及,現在出鏡記者已經由參與報道的記者成為直接出鏡對事件進行解說的記者。也可以說出鏡記者是鏡頭前以記者身份進行新聞采訪報道、事件評析的新聞工作者。
2)出鏡記者是新聞事件的現場見證者。出鏡記者對現場的情況最了解、也最直觀,它是新聞現場的見證者,通過現場記者對現場的描述,增強了現場感和生動性,同時也體現現場記者的敏銳觀察力和感受力,對新聞的真實性和快捷性更有幫助,也能增強節目的可視性。
3)出鏡記者對新聞事件的現場評論也成為當前新聞報道的一種新特點,也是對電視新聞記者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現場評論是現場記者通過采訪和現場觀察,對其所見所聞加以歸納整理和總結。這就要求在鏡頭前的記者,不僅要做到語言準確、事件明確,同時還要做到內容豐富、邏輯性強。因此,出鏡記者要具備出色的調查能力、評論能力、采訪能力,從語言內容和邏輯思維兩個方面進行提升。
3 新聞主播和出鏡記者的素養
3.1 新聞主播的素養
1)專業素養。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新聞主播,同時又是語言藝術工作者,具有雙重身份。首先新聞素養無疑是最基本的素養之一,有了扎實的新聞素養,懂得新聞傳播規律,才能更好地從事傳播工作。其次,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有聲語言表達技能和扎實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同時具備較好的形象氣質。
2)文化素養。廣博而深厚的科學文化知識,是新聞主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任何一位播音員主持人都很難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我們應該在精通幾門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涉獵各個領域,不斷豐富自己。一方面應該合理構架和更新知識結構,另一方面還應創造性的運用相關知識,并具備能迅速運用轉化知識,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新聞實踐的能力。
3.2 出鏡記者的素養
1)敏銳的洞察能力。一個好的出鏡記者在新聞現場要有敏銳的洞察能力,作為連接現場和受眾的重要橋梁,需要出鏡記者善于觀察、發現、判斷,并樹立細節意識。記者在采訪和編輯的過程中,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在注意被采訪對象的同時,緊密觀察周邊客觀存在的事物,捕捉切合主題的細節。這樣在后期的新聞報道中才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的報道。
2)出鏡記者要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尤其是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有現場即興組織語言和進行表達的能力。這也是對出鏡記者職業素質中的一個基本要求和重要環節。現場記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對節目的質量和播出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里所說的語言表達能力包含四方面的內容:一是語音的規范;二是語言表達的精準;三是語言表達要體現新聞的要點;四是客觀真實。但是很多出鏡記者面對鏡頭連線語塞、不夠流暢、邏輯混亂的表達新聞事件,播出效果很差。
3)深厚的背景知識。出鏡記者經常需要大段的講解和描述,可以說留給現場報道記者展現的空間比較大,因此,出鏡記者必須能夠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細致的表述。而且這種表述不是空洞、冗長、無味的表述,而要有內容、有觀點、有認識。所以出鏡記者要儲備各方面的知識,對許多新聞事件不但要了解,還要深入了解,并且形成自己的觀點。
4)現場要有組織能力。現場采訪的過程非常復雜,而且現場的情況也是瞬息萬變,特別是在一些直播報道當中,出鏡記者必須要及時發現一些細節和,及時和攝像記者溝通,有些環節稍縱即逝,如果不及時抓住就會對新聞報道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產生影響。
5)要突出現場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把握能力。出鏡記者的職責就是客觀真實直接地報道新聞事件,出鏡記者作為新聞事件的主要表現者,其在新聞現場重要性顯而易見,現場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必須要有新聞輿論導向意識,不能夠單單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忽視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關注,要做一個“有責任”“有態度”“有導向”的新聞人。
4 新聞主播和出鏡記者的共性
新聞主播是在新聞節目中主導播出的人。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主播往往是所在新聞節目的精神內核。而新聞主播更會受到空間和時間的約束,可以說新聞主播是在導播的引領下完成新聞的串聯。出鏡記者的自由度則更大、可展示的空間更廣,通過對新聞事件的采訪和了解,對新聞事件有全面表述和深層的詮釋,個人才華使新聞的內在價值得以有效傳播,并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應。從演播室來到新聞現場,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新聞主播和出鏡記者身份也在進行轉換,但這種界限也可以模糊。作為現場新聞的發布者,記者和主持人都必須以對自己的職責負責,以新聞事件為第一要務,對自己的情緒及語言要有準確的控制,出鏡記者在出鏡時對自己的角色必須做一個明確的定位。
1)有稿播音到無稿播音。無論是從廣義的播音還從狹義的播音來講,播報內容都是編輯準備好的。而在現場報道中,雖然會提前給出一定的報道提綱,但是并不是完整的稿件,需要主播根據現場了解情況在短時間內組織好語言;由于主播播報方式的特定性,在出境中語言表達樣式要摒棄念稿狀態,口語化的語感,會使記者在現場報道中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起到良好的代入感。播音專業一直遵循著“無稿播音出口成章,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的要求,而要想使報道的內容更加豐富充實,生動,就要使自己的語言有特色,突出個性化特點,采訪提綱可以有,但是具體的如何表達,卻由主播擔任出鏡記者時準確靈活把握。
2)語言表達樣式的轉換。在目前播音比較常用的語言表達形式中有宣讀式和播報式,其語言規范嚴謹、端莊大氣。而在現場作為出鏡記者的主播,其語言表達樣式就要轉變成口語化的講解釋式,甚至談話時用個性化的、口語化的語言。語言是最好的溝通方式,口語化的語言可以拉近和受眾之間的距離,使其減少距離、增加親和度。雖然新聞主播與出鏡記者都是面對鏡頭,通過有聲語言進行表達從而傳播信息,但是兩者在新聞節目中所起的作用還是有差異的,只有深入分析他們各自的差異和共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總之,新聞主播與出鏡記者在工作特性、業務要求上都有一定的共性,從新聞主播到出鏡記者的角色轉換具有一定優勢,新聞主播深入現場完成出鏡報道也會成為新時代新聞主播在新聞報道領域快速成長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曲海紅.播音語言的用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2]王樹興.災難新聞中電視播音主持的人文關懷體現[J].東南傳播,2009(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