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康 葉菁超 湯 銘
(1.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2.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綠道的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以來,理論和實踐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十八大”之后,節約型、友好型社會及“綠色出行”“節能減排”成為倡導,該類項目如火如荼。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品的提升、旅游需求的轉型、投資途徑的多變,對于綠道理論研究的條件更為成熟。
綠道選線作為綠道設計的重要環節,對綠道功能組成、設施分布、交通銜接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綠道線位的明確標志著總體布局的確立,同時明確了綠道影響區和輻射區。通過綠道的選線研究充分挖掘區域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特色,科學設計綠道的各類指標,同時體系化的連接城鄉空間、重組生態格局、形成具有特色的慢行圈落。
綠道的使用者主要為城市居民和游客,從他們的使用需求出發的綠道規劃設計,可以緩和綠道使用率較低、配套設施不足、騎行體驗不佳、游玩節奏無序等矛盾。本文研究綠道規劃建設中的的選線環節,從需求的角度,為綜合性綠道承擔其保護生態、促進旅游、完善交通、展示文化、和諧人居等綜合功能尋求理論依據。
綠道布線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低填高挖,因循地勢的走向使得綠道最大限度的融入自然地貌,同時通過綠廊系統遮蔽景質資源較差的段落,顯露優質景源。運用園林手法,遠近結合,讓風景如同行車兩側延伸的畫卷。
綠道線路較長,容易疲勞,線型布置將結合騎行者的心理生理特定,布置一定間距的休憩點、驛站、觀景臺、攝影點,避免呆板生硬、整齊劃一的線型模式。
選線竭力將趨于內優質文化景觀、自然景觀資源串聯,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使得文化體驗、休閑競賽和自然觀光無縫對接。
設置長短不一的三重賽道,既有能滿足騎行愛好者的爬坡越野,也有適合居民開展的城鎮騎行,更有長約20 km的郊野賽道供正式競賽用途。真正做到適合多年齡層、多需求者、多種用途。
3.1.1環境需求
綠道作為串聯城市生態斑塊廊道的線性空間,其建設實施使用對生態的影響應降到最低。以綠道促進環境的改善、以綠道帶動環境的保護,同時在環境敏感區限定綠道的通行路徑,是各類型綠道建設的首要原則。
3.1.2休閑旅游需求
綠道服務人群分為短途周邊游、中短途換乘游及與旅游相結合的衍生游。綠道的設施應涵蓋不同使用人群的各類需求。為周邊居民提供飯后散步、周末騎行的舒適廊道,也要為中長途游客規劃可留可宿的配套。
3.1.3交通需求
綠道不是一個單獨的體系,它需要與周邊外部交通、公共交通深度結合。人們不愿意花費過多的交通成本來到此處,也不能游玩結束,放下單車掉頭就走。所以如何組織綠道體系與其他交通的關系,成為綠道選線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3.1.4自我保護和最近原則的需求
從綠道使用者的角度,人們無論是步行還是騎行,與周邊外界發生的是無界限的接觸,自我保護的需求會更為顯著,這就要求綠道在與其他交通并行的同時,盡量形成有效的隔離;控制遠離管理的選線段落長度,避免形成“空道”“黑道”。同時人們油然而生的最近原則對于選線的科學性提出要求。有些過于扭曲,僅從圖面考慮的綠道選線,如果同時缺乏引導指示,會讓部分使用人群直接穿越景區空地,達到路途上的節約。
3.1.5有限性的需求
綠道不同于旅游公路,它以慢行交通為主,受步行和騎行者生理、心理條件的制約,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數人認為最舒適的步行距離為300 m~500 m,步行時間為5 min~8 min,所以步行轉換騎行的空間距離控制在300 m左右為宜;騎行的舒適距離為10 km~15 km,騎行時間為2 h~3 h,所以綠道線路設置的主要功能性節點的距離不宜超過10 km。
3.2.1地形因素需求
綠道建設區域可能位于城市、濱水、山區、崗地,對綠道選線的各項指標提出個性化需求,在滿足住建部頒發的《綠道規劃設計導則》的同時,應做到充分結合地形地貌,顯山露水、因地制宜。
3.2.2文化性需求
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淵源成為綠道選線如何展現文化、帶動旅游、形成特色的關鍵。
3.2.3功能性需求
伴隨著綠道建設和使用的逐漸成熟,功能性的挖掘也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綠道網絡除了承載慢行、游覽、觀景、文化展示等功能之外,還結合綠道系統的基礎設施,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展現區域特色和城市面貌。例如:定期的馬拉松、騎行賽事,節慶性的文化展示活動、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科普教育活動等。綠道選線應從這些規劃的功能出發,提供有效的組織和串聯。
魯甸綠道可塑造為特色化的綜合性綠道,綠道總長約48 km,是一處集合綠色生態、文化體驗、城市慢活、各類騎行、濕地觀光、團體競技、科普展示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郊野、城鎮綜合性綠色廊道網,見圖1。

建立覆蓋魯甸縣域的綠道系統,為騎行人群提供觀光體驗的空間廊道,同時整合魯甸縣三大片區的各類旅游資源,完善觀賞休憩點及配套系統,創建騎行游和自駕游的組合模式、構建中小規模的騎行賽事環線。
結合項目特點,形成具有魯甸特色的綠道選線模式。主線起于魯甸縣與昭陽區交界,向南連接核桃園景區、馬場濕地、硯池山水庫,環水庫經縣城濕地公園,聯系城區四館一中心,終點位于銀都大道。主線串聯多條支線與水庫環線,形成城市慢活圈、文化展示圈和農樂體驗圈,圈落之間距離適宜、聯通便利、圈落內部設施齊全、特色鮮明,游覽節奏張弛有度,交通換乘非常方便,主題半日游、綠道一日游,魯甸深度游組合多變,開創自駕騎行綜合游覽新體驗,見圖2。

4.3.1主線——昭魯線
綠道起點位于昭陽區與魯甸縣界點,沿昭魯快速通道和魯甸
東環線東側向南,通過下穿通道,跨向西側,并沿西側一直抵達硯池山水庫連接線,環水庫連接城市濕地公園,利用現狀慢行系統接終點銀都大道。全長約19.601 km。
昭魯主線,北連接昭陽區永豐水庫、萬畝荷塘,南達魯甸縣核心景區硯池山水庫,串聯四處環線,搭建三大圈落,成為魯甸綠道網的主干脈絡和昭魯一體化綠色媒介。
4.3.2環線
綠道形成四處獨立環線——硯池山水庫環線及桃源水庫環線,通過水岸綠道及濱水步道或伴水徐行,或游于水上,接景觀棧橋,展示得天獨厚的自然好風光。綠道作為媒介,展示水庫沿線山水美景的得天獨厚,提升周邊土地價值。
核桃園環線,環繞核桃園景區,構成約3 km騎行環線,跨越坡地,地勢起伏,成為騎行愛好者挑戰自我、爬坡競賽的好場所。
太陽島環線,利用現狀市區的慢行系統,繞行湖岸,輻射周邊,游客可擺脫地圖,暢快騎行,欣賞城市的景點風光。
4.3.3圈落
1)城市慢活圈。位于縣城文屏組團,通過主線串聯大風帆雕塑、核桃園景區、硯池山水庫等城市景點,周邊涵蓋規劃的公園、商業、居住用地、濱水濕地,領略城市發展的勃勃生機、感受愜意慢活的怡然自得,為當地居民提供騎行健身的廊道空間,為深度游旅客提供休閑度假的攬景勝地。
2)文化展示圈。位于縣城桃源鴨子塘組團,通過桃源支線聯系野石山遺址、伊斯蘭風情城、桃源水庫等文化景點。圈落以人文體驗為特色,使得中短途游客通過綠道領略魯甸地區獨特的特色民俗、悠久歷史和多彩人文。
3)農樂體驗圈。位于縣城茨院組團,通過茨院支線聯系溫泉街、農耕展園、競技馬場等郊野景點。綠道沿線茵茵竹林、綴綴野花,層層耕田,斑斑濕地。走進原生的田園氧吧,去看鄉土的耕作文化。遠期可打造成為家庭親子游、農耕體驗游和康體養身游的特色景區。
綠道休閑、綠道出行將逐漸過渡為常見的、基本的交通模式,從其需求出發的綠道選線讓周邊居民、騎行游客不僅能夠接近自然、了解文化、體驗風光,同時提供更為舒適的空間、更為便利的使用和更為全面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