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滿 喜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察中心山西總隊,山西 太原 030031)
山西省為煤炭資源儲存及開采大省,伴隨煤炭資源開采,遺留大量煤礦采空區。采空區對煤礦周邊居民居住環境及建筑形成巨大的影響,對經過采空區的公路、鐵路及其他工程建設項目形成較大的安全威脅,故對煤礦采空區進行穩定性評價是對采空區綜合治理、消除安全隱患的一項前期重要工作。
本文以南則隧道工程中煤炭采空區穩定性評價為例,淺談多種采空區穩定性評價方法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
南則隧道位于中陽縣張子山鄉南則村,位于山西省中陽縣境內,行政區劃隸屬呂梁市中陽縣。地勢略呈兩側溝谷低、中部山梁高。隧道橫穿南則村,進口里程K0+345,設計高程1 117.45 m,出口里程K0+895,設計高程1 126.99 m,隧道底板最大埋深103.05 m,位于K0+679處,隧道全長550 m,屬中隧道。自然地理屬晉西黃土高原,屬呂梁山西側的中低山區,地貌類型為侵蝕的黃土梁、塬。
通過各種工程方法,收集及查明礦區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震、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特征,采空區的分布及開采時間、范圍、深度、采厚、開采方法、采取率、頂板巖性和厚度、頂板管理方法等采空要素,對采空區進行穩定性分析和評價,進一步研究和評價采空區的穩定條件,變形值大小,變形發展階段和穩定發展趨勢。
工程地質調繪:調查區內地層產狀、巖性、厚度及其與含礦地層的關系;區內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等;區內與采空區有關的其他不良地質類型、分布情況;調查勘察區地表裂縫、塌陷、移動盆地特征;調查勘察區覆巖巖土類型及其工程性能;地下水的類型、水位埋深、水位動態變化。物探:物探采用瞬變電磁法和測氡法對測區進行面積性的掃面工作,主要目的是測量工作區內的物探異常特征,從而推斷出區內采空區地下構造具體位置。勘探:根據采空區物探揭示的異常區,對推測采空區進行驗證,并查明采空區的頂板、底板及地層、水文等相關要素,鉆探時采集巖樣、土樣,對進行天然極限抗壓強度測試和土常規分析。

通過對瞬變電磁法資料和測氡法資料的處理解釋,結合收集的地質資料綜合分析:工作區主要為對4號煤層存在大面積開采破壞情況,共解釋了采空破壞區5處,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4號煤層采空破壞區統計表 m2
為進一步查明采空區塌落狀態,采空區的埋深等特征,在分析中采空區布設3個鉆孔,如表2所示。

表2 采空區鉆探成果一覽表
1)采空區地貌單元屬于黃土丘陵區,微地貌為沖溝、黃土梁。地表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粉土、粉質粘土及粉土,下覆巖層主要為石炭紀太原組厚~巨厚層狀泥巖、炭質泥巖及泥質砂巖。2)根據地質調查及物探解譯結果知,采空區分布在K0+320~K0+770段,采空區長度450 m。3)布設ZK2,ZK3,ZK4對采空區進行驗證,主要揭露4號煤層。ZK2:位于路線里程樁號K0+500,線路左37 m,開孔層位為第四系上更新統粉土及粉質粘土,厚度28.0 m,下部為下更新統的粉質粘土層,厚度74.0 m,下至孔底為石炭紀太原組泥巖、炭質泥巖及泥質砂巖,厚度164.6 m。在243.6~244.50為4號煤層,厚度0.90 m,未開采或煤柱,263.9~265.45為8號煤層,厚度1.55 m,未開采或煤柱。在173 m左右發生鉆探液大量損耗,終孔深度272.45 m。ZK3:位于路線里程樁號K0+356,線路右21 m,開孔層位為第四系全新統的填土層,填土主要為粉土及粉質粘土,厚度7.6 m,其次為上更新統粉土及粉質粘土,厚度14.7 m,下部為下更新統的粉質粘土層,厚度67.1 m,下至孔底為石炭紀太原組泥巖、炭質泥巖及泥質砂巖,厚度141.0 m。在225.75 m~227.25 m發生掉鉆,為4號煤層采空段,厚度1.5 m。在151 m~161 m及174 m~180 m左右兩段發生鉆探液損耗現象,200 m~225 m段,巖芯破碎,終孔深度230.45 m。ZK4:位于路線里程樁號K0+652,線路左74 m,開孔層位為第四系上更新統粉土及粉質粘土,厚度26.0 m,下部為下更新統的粉質粘土層,厚度132.45 m,下至孔底為石炭紀太原組泥巖、炭質泥巖及泥質砂巖,厚度171.8 m。在324.75~325.85為4號煤層,厚度1.10 m,未開采或煤柱。在227 m左右鉆探液發生損耗,終孔深度330.25 m。綜上,采空區的鉆探成果與物探推斷解釋相吻合。
中陽張子山煤業有限公司煤礦采空區位于路線南則隧道底板下135 m~221 m,4號煤層采厚為1.5 m~2.0 m,結構物為南則隧道。
采空區位于隧道之下,煤礦采空區未放頂,采空區對南則隧道具有一定影響。路線經過地段,地表無變形,地表未見變形形成的張裂隙,煤礦采空區對隧道影響較小。
根據現場調查及《采空區公路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第4.2.1條,采空區上覆圍巖主要為砂巖及砂質泥巖,屬中硬覆巖,煤礦停采時間為2007年,t>3.0年,按停采時間評價采空區場地穩定等級為穩定;采深與采厚比H/M=140~220,按照采深與采厚比評價場地穩定性等級為穩定。
依據《煤礦采空區巖土工程勘察規范》第12.2.3條,地表無裂縫、臺階、塌陷坑,按變形特征評價采空區場地穩定等級為穩定;松散層厚度大于30 m,按頂板巖性及松散層厚度評價采空區場地穩定等級為穩定。
巖層的地表移動和變形受地質條件、采煤方法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包括覆巖力學性質、巖層組成和土石比例關系、采煤方法及頂板管理方法、開采深度、采煤厚度、采深采厚比、工作面開采時間、地表變形特征等。
按小窯考慮,采深與采厚比:
H/M=(min225/2,max324/2)=(min112,max162)。
冒落帶的高度采用下式進行計算:
其中,h為冒落帶高度;m為采出煤層厚度,按2.0 m計;k為巖石碎脹系數,取值1.25;α為煤層傾角,按5°計。
經計算,4號煤層采空區冒落帶高度為8.0 m。
4號煤層頂板為厚層狀砂質泥巖,本項目采用冒落裂隙帶高度為采厚的15倍進行評價。
根據《礦山開采學》公式,預算最大移動和變形值:
1)最大下沉量:
W=mqcosα=2×0.80×cos5°=1.58 mm。
2)最大傾斜值:
i=w/r=w/(H/tgβ);
β=δ-(0.6-0.7)δ=23°。
3)最大曲率值:K=±1.52W/r2。
4)最大水平移動:U=bw。
5)最大水平變形值:ε=±1.52bW/r。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各煤礦采空區主要變形參數見表3。

表3 采空區最大變形參數表
根據《煤礦采空區巖土工程勘察規范》12.4.2,確定采空區經分析和剩余變形量計算,總體評價,采空區場地穩定性好。
根據《工程地質手冊》進行穩定性評價,結合鉆孔資料,第四紀粉質粘土重度取值20 kN/m3,石炭紀太原組泥巖及泥砂巖重度取26.5 kN/m3,巷道位于路線下135 m~221 m,
第四紀粉質粘土厚度按60 m計算,巖石厚度按135 m~160 m計。
巷道寬度取5 m,φ取值50°,路面設計單位荷載P0=300 kN/m2。
巷道位于路線下200 m時,γ=24.5 kN/m3,計算得H0分別為32.3 m~32.5 m,H=200 m>1.5H0=48.8 m。
綜上,根據計算結果表明,在公路荷載作用下,地基穩定,不會產生坍塌、沉陷等現象。
通過不同的方法對南則隧道下覆采空區穩定性的評價,其穩定性評價結論是一致的、相對穩定的。采空區穩定性多種穩定性評價的方法,提高單一評價方法的局限,對其他類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同時提升巖土勘察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