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泉 蔡 勇 吳朝峰
(1.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浙江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2.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7)
旋挖成孔灌注樁適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填土、碎石土及風化巖層,具有成孔速度快、施工工藝成熟等優點,某500 kV變電站站址區具有深厚的淤泥質粉質粘土(層厚23.0 m~31.1 m),樁端又在卵石層上,試樁階段對其中兩個樁進行了樁底注漿。為檢驗注漿效果,在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荷試驗下,測定樁身內力,同時研究樁身軸力發揮機理,通過計算樁側摩阻力和樁端阻力從而對基樁設計進行優化,為以后類似地層的樁基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工程意義[1]。現有階段下,樁身內力測試可以選用電阻應變式傳感器、振弦式傳感器、滑動測微計或光纖式應變傳感器[2]。鋼筋計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點在于其傳感器的成活率低,誤差大;滑動測微計實測應變值不能直接用于摩阻力和端阻力的計算,必須對其進行平滑處理,增加了人為因素[3]。本文依托某500 kV變電站旋挖成孔灌注樁,通過靜載條件下的樁身內力測試,分析樁身荷載傳遞規律。
本次測試采用分布式光纖測試技術進行樁身內力測試,該技術基于布里淵光時域散射原理(BOTDR)。其散射受溫度或軸向應變影響,而通過頻率漂移量(νB)即可得到沿線光纖的溫度和應變分布信息,原理見圖1。

實際應用時先確定樁身截面面積A、樁身混凝土的彈性模量Ec。本工程樁的直徑為0.8 m,樁面積取0.50 m2。彈性模量E根據混凝土的標號及配筋率,查詢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某500 kV站址區淺部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系沖海積成因的粉土、淤泥質土、細砂及下伏卵石組成。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見表1。

表1 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kPa
T1,T3試樁樁身直徑為800 mm,采用⑥層卵石作為樁端持力層,樁端進入持力層不少于0.8 m,樁端持力層為卵石,采用樁端注漿施工工藝,混凝土標號采用C35,樁身結構對應的軸心受壓承載力設計值為4 700 kN。光纖U型鋪設工藝見圖2,BOTDR儀器測讀在試樁加卸載穩定后進行。

試驗結果見表2,表3及圖3,圖4。

表2 T1號樁(樁底注漿)荷載—歷時—沉降匯總表

表3 T3號樁(樁底注漿)荷載—歷時—沉降匯總表


由靜載荷試驗曲線可得,T1號樁(樁底注漿)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為5 500 kN,T3號樁(樁底注漿)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為6 000 kN,滿足設計承載力要求,見圖5~圖8。
由樁身內力測試可知:
1)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樁底應變幾乎為0,樁底不受力。樁頂累計沉降量主要來源樁體受樁頂荷載的彈性壓縮變形。樁底位移量很小;
2)樁身底部軸力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始終為0。樁頂荷載完全由樁身周圍地層巖土體側摩阻力提供反力而消化掉,始終無法傳遞到樁底。該試驗樁為純摩擦樁;
3)樁身粉土和較深處淤泥質粉質粘土,在試驗過程中側摩阻力較大;淺部淤泥質粉質粘土對樁體提供的側摩阻力較小。粉質粘土、細砂和卵石層側摩阻力發揮不完全,繼續增大試驗荷載,其側摩阻力才開始逐漸發揮。其中粉質粘土層在樁頂荷載2 000 kN~2 500 kN時側摩阻力開始發揮且隨著荷載增大,側摩阻力迅速增大;細砂層在樁頂荷載4 500 kN~5 500 kN時側摩阻力開始發揮且隨著荷載增大,側摩阻力迅速增大;卵石層在本次靜載試驗過程中未發揮側摩阻力;
4)本次試樁淺部①,②層粉土在極限載荷下,提供了約30.5%~42.4%的側阻力,深部③層淤泥質粉質粘土提供了約37.1%~37.6%的側阻力。由于②層粉土中密且局部粉砂含量較高,該層土在本次試驗過程中的極限側阻力測試值可達到60 kPa左右;
5)土層深部的淤泥質粉質粘土,由于局部夾粉土及粉砂薄層且局部以粉土為主,該層土的極限側阻力測試值可達到40 kPa左右;
6)根據樁土相對位移計算值,靜載試驗下位移主要發生在①層粉土②粉土③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和③1粉土,而底部④層粉質粘土位移很小,⑤層細砂和⑥層卵石位移幾乎沒有。本次加載條件下,粉土層和深部淤泥質粉質粘土層側摩阻力發揮較為充分,而當底部粉質粘土產生相對位移后,側摩阻力增加速度非常快;
7)根據本次樁身內力測試成果,同時考慮軟土層的樁側負摩阻力,各地層的極限側摩阻力標準值qsik(kPa)(推薦值)見表4。由于①層粉土層厚度薄,故與②劃分為一個地層。④層粉質粘土樁側位移很小,⑤層細砂和⑥層卵石樁側位移幾乎沒有,均未達到極限狀態,故①,④,⑤,⑥層未給出qsik推薦值,⑥層為給出qpk推薦值(未給出的地層qsik,qpk可按勘察報告取值)。




表4 各地層的極限側摩阻力標準值

地層名稱①粉土②粉土③淤泥質粉質粘土③1粉土④粉質粘土⑤細砂⑥卵石qsik/kPa—602545———
1)用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對旋挖成孔灌注樁樁身進行內力測試,是行之有效的。
2)樁身內力測試結果表明,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樁底應變幾乎為0,樁底不受力。樁頂荷載完全由樁身周圍地層巖土體側摩阻力提供反力而消化掉,無法傳遞到樁底。樁體較長,樁頂荷載引起的樁身彈性壓縮變形量較大,且樁頂荷載接近混凝土的極限抗壓承載力,Q—s曲線亦表現為陡降型,因此可以認為試驗過程中,雖然樁頂變形達到規范規定的破壞條件,但深部土體未充分發揮其反力。
3)根據本次樁身內力測試成果,②層粉土、③層淤泥質粉質粘土、③1層粉土的極限側摩阻力qsik(kPa)(推薦值)分別為60 kPa,25 kPa,45 kPa。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淤泥質粉質粘土在場地堆載條件下,應考慮可能產生的樁側負摩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