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睿 洋
(章丘四中,山東 濟南 250200)
作為現代化的交通設施,公路在各國的綜合運輸體系和經濟發展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1]。但是,由于地形限制、交通需求等,許多公路需穿越野生動物棲息地,如青藏公路、秦嶺公路等。公路的修建和運營使動物生活所需要的大面積領域被分割成小區域,從而破壞了動物的棲息、生長、繁殖和活動的場所,同時也對動物的覓食、生殖等活動都構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3]。為了保證公路建設中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好野生動物的保護,盡量減少其對野生動物資源的負面影響國內外多采用在公路路線中建設野生動物通道,如青藏路線上的藏羚羊野生動物通道[4,5],美國50號公路上的野生動物通道等。
在20世紀70年代,歐洲、北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研究公路建設及運營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并提出了建設野生動物通道減小公路建設對野生動物影響的方案[6-8]。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在公路建設對野生動物影響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隨著青藏路線的建設,國內專家學者也取得了許多有益的成果。夏霖等[9]、殷寶法等[10]研究了藏羚等有蹄類動物對青藏鐵路通道的監測和適應。樸正吉等[11]、龔明昊等[12]、吳遜濤等[13]通過長白山旅游公路佛坪自然保護區等的監測數據分析了公路對動物的影響。
以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較好的解決了道路建設與野生動物保護的關系,但是野生動物通道對于野生動物的活動影響的程度和范圍還不明確,作用機理也不能揭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于野生動物保護措施的公路路線規劃。總體來看,我國公路建設對動物影響的基礎數據仍然十分缺乏。因此,本文分析了美國內華達交通部針對50號公路野生動物通道的監測數據,揭示了野生動物通道對于動物活動的影響機理,對于我國公路建設與野生動物保護能夠提供參考依據。
數據獲取:
本文中的數據來源于美國內華達交通部的監測數據。該監測站點位于美國50號高速公路。該野生動物通道由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內部尺寸為49 m×6 m×3.6 m(長×寬×高)。該區域主要為野生馬的棲息地,由于50號高速公路的建設,分裂了野生馬的棲息地。該監測站點使用了8臺運動拍照相機用于自動捕捉人類和野生動物活動的照片。本文中分析的數據為該監測站點從2014年2月~2015年2月共12個月的監測數據。該站點的監測數據主要包括人類活動記錄、野生動物活動記錄、摩托車活動的記錄、乘用車活動記錄、自行車活動的記錄、行人活動的記錄。
2014年2月~2015年2月監測的每天通過野生動物通道的野生馬數據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2014年2月18日~7月21日未觀測到野生馬通過野生動物通道。2014年7月21日~7月26日出現大批量的野馬。主要是因為在這期間內華達州天氣較旱,內華達州政府在50號公路邊設置了野生動物飲水處,人為的改變了野生馬的活動軌跡。在2014年9月4日飲水處由于工程原因拆除后,未能監測到野生馬通過野生動物通道。圖2為拍攝到的野生馬通過野生動物通道的圖片。說明50號公路的建設將野生馬的活動區域割裂開來,以公路為界。公路兩側的野生馬除非生存受到威脅不會通過野生動物通道穿越公路。野生馬穿越通道的時間分布如圖3所示,從圖3中可以看出野生馬穿越通道的時間主要集中在白天和傍晚,晚上極少有野生馬穿越通道。


該監測站點附近活動的主要是摩托車手和沙灘車手。日常人類活動數量如圖4所示。從圖4中可以看出該站點附近全年活動人員較多,尤其是7月~10月。主要是因為該監測站點附近多沙漠環境,7月~10月為摩托車和沙灘車活動的旺季。圖5為人類活動時間分布,從圖5中可以看出人類活動主要集中在白天和傍晚,與野生馬穿越野生動物通道的時間較為接近。



該站點附近存在大量人類活動,且多是機械設備(摩托車和沙灘車)。通過分析野馬與人類共處的照片,可以發現當摩托車等設備靠近馬匹時會造成野生馬的驚慌并從野生通道逃走。說明該站點的人員活動加劇了野生馬遠離公路。
本文分析了美國50號公路野生動物通道2014年2月~2015年2月共計12個月的監測數據,分析了人類和野生馬的活動時間,揭示了公路和人類活動對野生馬活動的影響,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1)監測數據顯示,野生馬能夠成功地利用野生動物通道穿越美國50號公路。
2)公路建設對野生馬的活動造成的影響較大,除非生命遭到壓力,野生馬不會穿越公路。
3)人類活動時間與野生馬的活動時間相近,人類在公路周邊的活動加劇了公路對野生馬活動的影響。
4)當公路路線必須穿越野生動物棲息地時,應盡量繞開動物的飲水地,同時采取措施限制對應野生動物通道附近的人類活動,才能最大限度的達到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