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海鷹 郭 琳 許 勇
(1.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00; 2.邯鄲市城鄉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河北 邯鄲 056000)
2016年城市規劃年會提出“城市雙修”理念,是指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濱水區域作為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城市構建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如今工業發展、建筑規模的擴張、人類遷徙活動的急劇影響,水域生態功能正在逐步喪失、水源環境日益惡劣。自然環境與城市發展不平衡的條件下相關理念延伸至園林植物景觀方面,俞孔堅曾在《城市之路》一書中表明:“倡導用更長遠的眼光和更平實的態度來為天地—人—神和諧的植物景觀營造設計”[1]。創造生態與人類平衡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下的環境提升,引入相關聯的公眾參與有利于正確的設計出滿足居民根本需求的實質進展,達到以人為本的目標,實現生態與人的共同和諧。
一個完整的地貌關系由降水與地表徑流沖刷形成有效負荷,產生堆積,通過填土等方式調節地下水流進入,避免積水。通常在濱水植物景觀營造中,需自然化坡面,進行地形塑造,此外可通過播草固著土壤表面或使用喬木、灌木、藤本植物相互盤結固定表土層的流失。自然地形與坡面是自然的最佳形態,對人文社會的反饋形式,通過了長期自然變遷的磨合。通過協調,共享與和諧的方式處理“完整”地形關系。
在邯鄲主城區的植物營造種植中,多采用喬灌木相配合的叢植、列植的種植方式。在對邯鄲主城區使用人群對于濱水區水生植物現狀調查問卷數據反映,46%城市居民認為濱水區域水生植物物種稀少,29%的城市居民認為濱水區域水生植物單一等(詳見圖1)。
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方式是進行植物配置的基本。營造符合人心理與生理需求的氛圍,打破沉悶的環境,凸顯出各個區域的不同,形成豐富的植物群落層次[2]。
不同植被類型通過影響植被與大氣之間的物質(如水和二氧化碳)和能量(如太陽輻射,動量和熱量等)交換來影響氣候,改變的氣候又通過大氣與植被的物質與能量交換作用對植被生長產生影響,最終導致植被類型的變化[3]。
水體自身的完整性要求,植物景觀營造在設計原則中產生“破碎”的設計方式,迎合其地域、氣候、區位等功能要求,分析植物形態和生物特征以找到匹配的植物配置。水面植物主要增加水面層次,延伸景觀構圖方式;駁岸植物作為濱水植物景觀營造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將濱水區域岸駁與水體統一融合,其景觀主導作用,做到布局、道路、地形相統一,疏密有致,符合水體生態環境造景要求。
邯鄲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面積12 000多平方千米,區內地勢總體西高東低,明顯呈山地、丘陵、平原三級階梯逐次下降的趨勢,其間分布著諸多盆地[4]。太行山與燕山沖積扇相結合,形成沖積平原。邯鄲東部地區海拔主要在50 m以下,地表平緩起伏,中小地貌形態多樣,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排水不暢,水資源污染嚴重。
在對邯鄲主城區居民及使用人群對于濱水區水環境的現狀調查問卷數據反映中,在當前邯鄲主城區的濱水植物營造的滿意程度只有8%的居民評為9分,認為濱水植物營造效果良好,水生植物品種豐富多樣,水環境良好,為生活提供良好感受;約有6%的居民評為1分,濱水植物營造效果差,無水生植物,水環境發出難聞氣味,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詳見圖2)。利用基調樹木在洼地及水道布置的大片種植規劃,保持林緣邊際線的變化,有助于土壤加固并且樹木根系對土壤具有過濾水系的作用。

濱水植物景觀營造中,基于城市雙修理念中的生態修復原則下,樹種與自然關系產生循環,如:基調樹木多作用于冠蔭樹,單獨的較高樹冠形成成片的遮陰效果,從而達到濾除陽光,充當空間頂棚的效果。通過樹種的龐大復雜的根系進行土壤過濾,其抵御風浪能力可以有效的促進生態循環;具有良好的蓄水能力。
濱水植物景觀營造中,灌叢可以作為低層屏障存在,其為多年生木本結構。由近地面分支,形成低層保護;在濱水植物配置構成中最為重要的為藤蔓植物與地被植物,其種類豐富,植物季相顯示為季節性落葉到常綠,由多汁到草類,大面積使用可保持土壤濕度,對于自然生態自循環具有決定作用。
邯鄲主城區受工業生產的影響,人口建筑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北、東南、東北三個方向,建筑量集中、人口密度大。河流以滏陽河及其支流沁河為主,貫穿邯鄲市主城區。流域內土層為重粘壤土、砂壤土、粘土。通過對污染物成分分析計算: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是化學需氧量(COD),年入水體總量為38 619 t,占入水體污染物總量的88%,氨氮年入水總量為5 187 t,占入水污染物總量12%[5]。城市植被多分布于城市公園及城市綠地,濱水植被量較少。基于城市居民公共參與調查研究得出:1)提高林草覆蓋率,控制合理化土壤流失量即是改良土壤環境基礎。2)通過局部砂粘互摻的改土方式,提高土壤養分,增強有機質對土壤作用。3)除現有抗性較強喬灌木植物外,應增植凈水性、抗污性較強的水體植物與喬灌植物相搭配,提高整體生物多樣性。

表1 邯鄲市龍湖公園現狀植物配置
經過調研發現邯鄲市公園濱水植物在植物營造中并沒有發揮其生態環境的作用,運用種類及數量較為貧瘠,因其管理養護的困難性影響,在水生植物方面運用較少。如:邯鄲市龍湖公園(詳見表1),城市公園濱水區水域為靜態水,水域自凈功能較差,
在調研過程中,水域植物品種較少,缺少中下層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凈化生態功能較弱。
在對邯鄲主城區居民對于濱水區水生植物現狀調查問卷數據反映,73%的城市居民認為邯鄲主城區濱水植物景觀的最佳改善方式是豐富植物層次,60%城市居民認為邯鄲主城區濱水植物景觀的最佳改善方式為優化植物種類(詳見圖3)。

基于對城市居民公眾參與調查研究所得:1)運用自然駁岸處理方式,軟化水岸線,將自然駁岸與人工種植相結合。2)充分發揮植物的功能和觀賞特點,合理植物配置方式與構成,利用植物季相性、生長特性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結構,達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與自然相和諧統一的效果。3)注重種植空間的營造,形成完整的植物景觀系統。4)注重豎向景觀的營造,將不同層次的植物組合搭配成空間層次豐富的景觀。5)細化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類型與分布,發揮植物優化型,凈水性的重要功能,修復生態環境。
通過其區域特征、公眾參與的數據研究進行種植,并利用植物間的自循環特性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影響,了解水生植物的形態生長習性,使植物作為介質,形成天然媒介,進行物種多樣性交換,組成群落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將“城市雙修”理念貫徹落實在濱水植物景觀營造的設計中,實現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在城市構建中,公眾參與式的濱水植物景觀營造可以有力構造一個舒適、自然的濱水公共空間環境作為打造生態城市的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