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事專家輔助人制度是公訴人、被告人、辯護人或訴訟參與人申請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對鑒定意見提出意見的制度,是一種技術性保障制度。因其與辯護人在聘用方式及對委托人利益的維護上存在交集,故部分學者認為專家輔助人應與辯護人秉持相同的立場定位,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專家輔助人的立場定位并無定論。本文通過對專家輔助人立場定位的主流學說的對比,以及對專家輔助人的職業特點的分析,認為刑事專家輔助人的立場應該在尊重科學事實的基礎上,為委托人進行傾向性的維護,方能符合我國刑事專家輔助人制度設立的本意。
關鍵詞 刑事專家輔助人 辯護人 中立性 傾向性
作者簡介:陸春暉,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檢察官助理。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56
一、專家輔助人的概念
專家輔助人是學術界對“有專門知識的人”的習慣性統稱,這一學理上的稱謂雖然并不十分嚴謹,由誰最早提出也無從可考,但是卻貼切的彰顯了其內涵本質。實質上,“有專門知識的人”的根本任務是輔助法官依法判案,其在訴訟中扮演著輔助法官對案件的專門性問題或鑒定意見進行判斷的角色。因此專家輔助人這一稱謂雖然與法律條文中“有專門知識的人”的表述不盡一致,但仍被學術和大眾所接受,并且被大多數法院所認可。
專家輔助人的概念可以從“專家”和“輔助”兩個重點方面進行分析。專家一詞在美國《布萊克法律詞典》中的定義是:“通過正式教育或者個人實踐的方式獲得某個專業領域內知識的人。” 這就意味著專家輔助人可以不用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但是必須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備的,在科學、技術、醫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經驗,是該項領域內的專業人才。而“輔助”是對專家輔助人角色定位的體現,其受委托人的委托參與刑事訴訟,為委托人服務,幫助其對涉案的鑒定意見提出質證意見。但專家輔助人的權能僅被限定于此,其對案件的其他方面不能妄發評議,同時其對于自身提出的專家意見,必須是建立在遵從科學技術,遵從自然規律及遵從經驗法則的基礎上作出的,不能因委托人的意志而作出違背科學事實的意見。
二、刑事專家輔助人與辯護人的辨析
刑事訴訟中,有的學者認為專家輔助人與辯護人都是在接受委托人委托的情況下才能參與訴訟,所發表的意見都帶有一定的傾向性,故應當秉持同樣的訴訟立場。不可否認,二者在聘用上存在交集,但是二者仍有很多不同。
第一,專業領域不同。辯護人多為法律方面的專業人士,可以通過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識及訴訟技巧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并不需要掌握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專家輔助人一般為法律專業以外學科的專業人士,就案件涉及的專業性問題向法庭闡述意見。
第二,參與程度不同。辯護人有收集證據、查閱所有案卷材料、會見通信等權利,但是刑事專家輔助人卻并不享有上述權利,可見其參與訴訟的程度并沒有辯護人那樣廣泛。
第三,訴訟地位不同。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不從屬于任何一方,依照事實和法律獨立行使自己的權利,沒有對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控訴的義務。專家輔助人雖然也沒有控訴義務,但是其也沒有獨立的訴訟地位。
第四,服務對象不同,辯護人是指受被告人一方的委托或人民法院指定,為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的人。而刑事專家輔助人可以受控辯雙方的委托,為委托方服務,其服務的對象并不僅僅局限于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一方。
三、刑事專家輔助人的立場定位尚無規定
(一)刑事專家輔助人在實踐中定位模糊
念斌案和林森浩案是被公眾所熟知的兩個專家輔助人積極參與刑事訴訟的典型案件,我們從中不難發現,在林森浩案件二審的庭審過程中,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向法官質疑辯方的專家輔助人胡志強未秉持中立立場,主觀傾向性十分明顯,對于被害人和被告人實施雙重標準,在被害人承擔不利的訴訟結果時按照普遍規律,但是當被告人承擔不利的訴訟結果時就適用特例,其行為完全背離了中立的立場。而在念斌案件的判決書中,法官對案中證據進行描述時,對庭審中出庭的所有專家輔助人發表的專家意見全部歸結在一起,羅列在其他訴訟參與人之后,并未進行詳細的劃分歸類,這些都體現出在現今司法實踐當中,刑事專家輔助人的立場定位尚未明確。
(二)刑事專家輔助人立場定位的理論爭議
刑事專家輔助人出庭參與訴訟活動,在其對鑒定意見提出自己的專家意見時,是秉持中立態度還是以維護委托人利益的立場發表傾向性意見, 對此立場問題理論屆仍有很大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兩種觀點:
1.中立立場說。有的觀點認為專家輔助人在庭審中的專家意見應該秉持中立的立場。專家輔助人所做出的專家意見是根據客觀的科學規律,借助科學的方法和手段而做出的,全部都有據可循,有理可查,不能憑空臆測,其僅僅是將科學事實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法庭陳述,無法脫離中立的立場。
2.主觀傾向說。持此部分觀點的學者認為,專家輔助人所做出的專家意見雖然依據科學手段,但是其在主觀表達上可以運用多種表述技巧或者利用專業領域的模糊地帶等方式,作出對委托人更為有利的法庭陳述。此外專家輔助人受聘于委托人,與委托人之間有較強的利益關系,因此其所作的專家意見難以擺脫傾向性色彩。
四、明確刑事專家輔助人的立場定位
明確刑事專家輔助人的立場定位,需要先理清我國刑事專家輔助人制度確立的淵源。我國的刑事專家輔助人制度是在兩大法系相互融合借鑒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通過對兩大法系學習借鑒并與我國司法實際相融合而取得的實踐成果,因此蘊含了兩大法系訴訟模式的固有特點,應當兼具鑒定人的中立性及專家證人的傾向性,兩種看似矛盾實則統一的立場,不能片面的以中立性立場或者傾向性立場加以劃分。現今國內理論界對刑事專家輔助人的立場多集中在中立性和傾向性這兩種主張,且這兩種觀點相互對立,各有依據,但無論秉持哪種立場,都不能完全展現專家輔助人給刑事訴訟帶來的真正魅力,阻滯我國的司法進程。
(一)專家輔助人的內在要求必須堅持中立的立場
所謂的專家意見是擁有專門知識的人秉持著尊重科學規律的原則,運用其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及經驗技能,借助專業的儀器設備,經過嚴謹的論證分析,對案件涉及的鑒定意見及專業性問題向法庭提出的本人意見。 這就決定了專家輔助人的專家意見是不能憑空臆造的,不能因個人好惡而肆意更改,必須在科學的基礎上才能做出真實可靠的意見,這就決定了專家輔助人的中立立場。若專家輔助人拋棄這一立場,完全將委托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則可能在利益的誘惑下,通過偽造事實,顛倒黑白,甚至與鑒定人、證人串供作出背離科學但有利于委托人的意見,為法官提供錯誤的參考,影響案件的公正審判。這樣的結果背離了刑事專家輔助人制度設立的初衷,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必須要求專家輔助人在遵循科學的基礎上作出專家意見,在堅守中立性的基礎上維護委托人的利益。
(二)專家輔助人的職業要求必須擁有傾向性的維護
刑事專家輔助人與委托人之間屬于民事法律關系,委托人向專家輔助人支付報酬,專家輔助人向委托人提供專業性的服務,協助其參與刑事訴訟,增強委托人的對抗能力。二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及利益關系決定了專家輔助人要維護委托人的利益,具有自身的傾向性。“專家輔助人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其主觀意見的傾向性。” 專家輔助人若完全秉持中立性的立場,則可能會依據科學事實,提出不利于委托人的意見,使委托人承受不利的訴訟結果,違背了專家輔助人的職業操守,不利于該制度的健康發展及訴訟的正常進行。
筆者認為,專家輔助人所提出的專家意見應該在尊重客觀事實,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向法庭作出,但是對委托人不利的問題,專家輔助人可以揚長避短,暗加回避。現今的科學技術還不可能涵蓋所有的科學領域,有的專業性問題存在很大的理論爭議但又尚無科學實踐加以支撐,就此專家輔助人可以向法庭作出有利于委托人的專家意見。對于專家輔助人的立場定位應該以辯證的思維加以看待,不能簡單的理解為中立性或傾向性的立場,兼具兩種立場的專家輔助人更加符合我國刑事專家輔助人制度設立的本意。
注釋:
田韶華、楊清.專家民事責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16.
王桂玥、張海東.論我國專家輔助人制度及其完善.中國司法鑒定.2013(4).
裴小梅.論專家輔助人的性格——中立性抑或傾向性.山東社會科學.2008(7).
汪建成.專家證人制度研究.證據學論壇(第1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