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體時代下的檢察新聞宣傳和輿情處置,本文認為一方面需發揮融媒體矩陣效應,形成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的宣傳格局,在群眾中廣泛傳播檢察好聲音;另一方面需要對涉檢輿情進行監測報告、分析研判、應對處置和輿論引導,維護檢察機關良好形象。
關鍵詞 檢察 新聞宣傳 輿情處置
作者簡介:紀然,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辦公室科員。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95
目前,新媒體的大范圍普及拓寬了檢務公開和檢察新聞宣傳途徑,增強了檢察新聞宣傳的便捷性和時效性,但也將檢察工作放置于媒體放大鏡下,近年來檢察機關因敏感案件和涉檢事件而卷入輿論風波的事例不在少數,對檢察形象造成一定負面影響。新媒體時代下的檢察新聞宣傳和輿情處理工作,需做到以下三點:把握檢察工作和新聞傳播規律、明確輿情處置工作短板、掌握科學的涉檢輿情處置方法。
一、檢察工作和新聞傳播規律
檢察工作可分為檢察業務與司法行政工作,具體包括:打擊犯罪、法律監督、司法調研、政治建設、隊伍建設、新聞宣傳、后勤保障等。檢察工作中涉及檢務公開的內容有:工作動態、法律文書(判決生效后)、重大案件辦理情況(非涉密信息)、機構設置、流程指南、工作報告、經費去向等。檢察工作規律主要體現在:獨立性,即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真實性,即檢察機關司法辦案必須達到法律真實,所辦案件必須有證據支撐;程序性,即檢察工作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不能跨越或違反程序。 這些規律要求檢察機關既打造陽光檢務,又要確保無泄密事件發生。
而新聞傳播則要滿足傳播主體與受眾群體的雙重需求,新聞傳播規律主要包括:真實性,即傳播真實事件,而非謠言、推論;客觀性,即內容不偏不倚,客觀反映情況;價值性,即傳播有效信息;時效性,即及時發布新聞消息。 這些規律要求檢察機關在檢察新聞宣傳過程中,注重區別公文與新聞稿的不同特點,及時、客觀、真實地向社會大眾傳播有閱讀和參考價值的檢察信息。
在檢察新聞宣傳和輿情處置工作實踐中,檢察機關應把握檢察工作和新聞傳播規律,變簡單羅列工作動態為生動講好檢察故事,變本位出發、單向輸出信息為換位思考、雙向互動交流,變被動處理涉檢輿情為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切實扭轉檢察新聞宣傳邊緣化、弱化的局面,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檢察好聲音。
二、涉檢輿情處置工作的短板
隨著我國普法宣傳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顯著增強,群眾對檢察機關的工作動態和案件辦理情況有了更多的關注。檢察機關也更多地在新媒體平臺發布新聞,與群眾形成良性互動。但檢察新聞宣傳工作仍處在爬坡過坎期,輿論引導和輿情處置機制尚未成熟,易出現涉檢網絡輿情。
當前,我國檢察機關涉檢網絡輿情處置工作存在以下短板:一是未形成輿情處置聚合力,輿情預警、應急處理機制僅限于檢察機關內部,缺乏與公安機關、法院、司法局等部門和單位的協調配合,與我國媒體的良性互動較少;二是面對突發事件被動反應較多,缺乏主動引導,總是在媒體持續播報、輿情持續“發酵”的情況下,才出面澄清問題;三是新聞發布渠道和方式單一,多通過平面媒體、官方新媒體平臺發布新聞或回應社會關切,形成自上而下的新聞發布模式,形式不夠親民,未形成網評工作“共振效應”;四是輿論引導略顯僵化,多以發布聲明、簡述情況為主,未能就相關案例進行延伸普法,未能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五是新聞宣傳不到位,存在新聞發布不及時、釋法說理不充分、信息透明度不高、與群眾互動過少、信息覆蓋率過低等問題。
三、科學的涉檢輿情處置方法
根據檢察工作和新聞傳播規律,針對上述涉檢輿情處置工作短板,筆者認為檢察機關應提升網絡輿情處置的專業性,建立、健全涉檢網絡輿情處置機制。
(一)把握涉檢網絡輿情主要特點
涉檢網絡輿情具備網絡輿情的突發性、蔓延性和廣泛關注性等共性特征,從事件發生到被發布至網絡,再到在各網絡平臺廣泛傳播、得到各界網友關注,時間段非常集中。同時,涉檢網絡輿情還具備以下個性特征:一是對立性,即涉檢輿情突發事件爆發后,反面評論往往集中于檢察機關,網民們站在檢察機關的“問責者”和“對立方”角度,集中發泄不滿情緒;二是盲目性,即大多數網民對事件的了解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部分網民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思想觀念略顯偏激,甚至成為謠言的輕信者和傳播者;三是破壞性,即涉檢網絡輿情如未能及時遏止,甚至遭到惡意利用,會對檢察機關乃至國家形象產生較大負面影響。針對上述涉檢網絡輿情特征,檢察機關應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以案釋法、普法宣傳、民意調查等工作,在群眾中樹立檢察機關良好形象;在涉檢輿情突發事件發生后,檢察機關應高度重視輿情應對處置的時效性,在第一時間監測、分析、處理輿情突發事件,搶抓新聞發布的最佳時間,及時切斷謠言傳播鏈。
(二)加強網絡輿情預判分析
檢察機關應樹立網絡輿情危機意識,在司法辦案和新聞宣傳工作中,對存在潛在輿情風險的案件,審慎分析可能引發的輿情,站在受眾群體的角度思考問題,挖掘風險點和熱議點,在檢務公開過程中做好釋法說理工作。同時,檢察機關應建立輿情監測制度,實行突發事件和涉檢輿情預警機制,堅持每日監測涉檢輿情,遇有突發事件,實時動態監測輿情,并提前準備應急預案。
(三)形成輿情處置合力
改變“一枝獨秀”局面,形成“多點開花”的輿情處置格局,對內,成立檢察機關“涉檢輿情應對處置領導小組”,凝聚檢察隊伍新聞宣傳人才力量,做好負面輿情自行處置工作;對外,加強與公安機關、法院、司法局、律師協會等部門和單位的溝通,多渠道、多角度、多層次發聲,增強新聞發布的權威性、專業性,確保主流輿論的主導地位。
(四)掌握輿情處置的主動權
從根本上糾正“等、靠”錯誤思想,轉變“封、堵、刪”等錯誤方式,在監測到輿情的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及時澄清謠言、公布事實,并配合公安機關網監部門分析輿情發源地和相關數據信息,有效防止謠言傳播、“發酵”。
(五)建設能力過硬的網評隊伍
檢察機關除了依托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權威發布外,也要重視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網評員,充分利用官方媒體和自媒體兩大輿論場域,形成輿論“共振效應”;并成立專門部門、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網絡輿情監測和數據分析,提升輿情處置工作的專業度。
(六)增強新聞稿件可讀性
檢察新聞稿件既要貼近社會大眾生活,用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檢察好聲音;又要針對有法治教育意義的典型案例,在客觀表述事實、專業分析案情、科學提供對策的基礎上,加大釋法說理力度,力求探索每個案例背后的法律意義、社會意義和教育意義。
(七)豐富新聞宣傳和輿情處置形式
一方面,發揮融媒體矩陣效應,利用平面媒體、新媒體、門戶網站三大宣傳陣營,發布重大案件信息、檢察工作動態、工作報告與經費公開等信息,拓寬新聞宣傳渠道,增大新聞宣傳覆蓋面,提升新聞宣傳影響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機制,構建新聞發言專業團隊,在涉檢輿情發生后,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真相、表明立場、解答疑問,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八)進行輿情案例匯總
涉檢輿情平息后,檢察機關應及時梳理輿情事件爆發、傳播、“發酵”、淡化、平息的全過程,分析輿情傳播源、傳播途徑和傳播特點,編寫輿情處置案例予以留存,對重大涉檢輿情處置案例進行匯總備案,為今后涉檢輿情應對處置工作科學開展提供重要參考。
注釋:
李雪慧.新媒體時代檢察輿論引導工作之路徑解析.人民檢察.2015(12).
李雪慧.政法干警媒介素養讀本.長安出版社.2012.169.
參考文獻:
[1]王琳.如何做好涉檢網絡輿情的研判與應對工作.人民檢察.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