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順應歷史潮流,以增進人類福祉為目標,倡導世界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世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刻內涵的理解應凸顯以下四重維度:生態命運共同體乃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技術基礎;合作共贏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準繩;全球治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 人類命運共同體 生態命運共同體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合作共贏 全球治理
作者簡介:周倩文,長沙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98
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在舊制度的驅使下,有些發達國家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通過不平等的條例,掠奪和剝削一些弱勢國家從而獲取超額利潤,使全球范圍內產生巨大的貧富差距。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了全球各國家之間命運與共、共生共榮,是對過去舊的世界秩序與格局的深刻反思與有效對策,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年與重大的時代意義。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刻內涵的理解應著重把握生態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以及全球治理等維度。
一、生態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爆F在我們生活的地球,環境污染加劇、資源日漸枯竭,對全球各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產生活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全球各國人民應該共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竭力做到共贏共享,齊心協力建設一個和平、安全、繁榮、開放、綠色的世界。
在環境問題如此嚴重,某些發達國家試圖逃避責任的國際大背景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國為全球治理和人類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成為了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的基礎和關鍵核心,這一表現體現了中國是一個全心全意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負責任的大國。我國為了保障生態保護工作順利進行,在從理念、制度、法制、技術等諸領域不斷加強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是強調我國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責任與擔當。既重視國內生態環境保護,也強調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義不容辭的責任,認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是我們應做的貢獻。《京都議定書》沒有給中國劃定承擔減排義務,但中國針對當前環境情況制定了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實現節能20%等生態目標。除此之外,中國正強力支持并有意推動符合現實情況的國際協議,為全球氣候治理提出用制度來構建的中國方案。
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技術基礎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國際網絡空間治理應該堅持多邊參與、多方參與,發揮政府、國際組織、互聯網企業、技術社群、民間機構、公民個人等各種主體作用。既要推動聯合國框架內的網絡治理,也要更好發揮各類非國家行為體的積極作用。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等為契機,加強同沿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網絡等方面的合作,建設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 這是從人類共同價值的角度出發,鮮明提出的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總的來說,就是主張推動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以此作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技術基礎與有效途徑。
當今世界,各國不僅面臨以軍事安全為核心的傳統安全威脅,也面臨以網絡安全為核心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不僅如此,隨著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網絡安全給世界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帶來的影響和挑戰越來越新、越來越多,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統籌應對以網絡安全為核心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所提出的主張。網絡空間不應成為各國爭取利益的戰場,各國都應尊重自主選擇網絡道路、管理模式、公共政策和權利,不提倡搞網絡霸權,不得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不參與危害他國國家安全的網絡活動。當然,維護網絡安全不可以制定雙重標準,不能局部安全,更不能以犧牲別國安全為代價來尋求本國網絡安全。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既是中國新時代安全觀的外化與彰顯,也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聚焦和對標。只有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才能有效制止網絡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的問題,才能防止互聯網成為渲染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工具,才能推動同舟共濟、互信互利等先進理念,凝聚更多國際共識,使更多的人摒棄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等舊觀念,并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使中國更好地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并不斷貢獻智慧與力量。
三、合作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準繩
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全方位開放。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宣布了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等一系列擴大對外開放重大舉措。上述措施不僅有利于推動中國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也將為中國和世界各國合作注入新動力。希望各國不要自己關閉通向中國市場的大門,同中國一道實施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走上一條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康莊大道。
當今世界,反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有愈演愈烈之勢。以單邊行動挑戰多邊主義,或對多邊主義“合則用、不合則棄”的做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造成威脅。中國是堅決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張通過協商與對話解決彼此分歧,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面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各國應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來應對。國際規則必須通過各國平等協商制定,而不能由少數國家說了算。這是國際關系公平正義之所在,符合各國共同利益。希望各國堅定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系,堅定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向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大國需摒棄零和游戲、恃強凌弱等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切實履行大國責任,利用自身影響和實力,為全人類共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對于合作中出現的分歧矛盾,應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通過平等協商妥善解決。不管是熱戰、冷戰還是貿易戰,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損人不利己。中國將繼續積極承擔同自身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責任,一如既往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貢獻。
四、全球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基本途徑
全球治理可以說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涉及到當今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包括政治、經濟、人文、環境、安全、法治乃至倫理、道德等許多方面。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種場合,反復深入地論述全球治理問題。全球治理體系是要通過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不是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控制、掌握的。無論全球治理如何順應形勢改變,我們都應該積極參與其中,發揮建設性的重要作用,爭取推動國際秩序努力朝著更好、更公正的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穩定貢獻中國力量。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中提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始終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一帶一路”建設越是成果顯著,我們參與并在某些領域引領全球治理,就越有戰略底氣,越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從而有利于實現或接近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
如何從我國的實力地位和實際需要出發,積極而富有建設性地參與全球治理,關鍵在于如何提高我國的參與度,即提高我國的規劃制定能力、議程設置能力、輿論宣傳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同時要高度重視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突破人才瓶頸,充分做好人才儲備,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撐?,F如今,我們的企業、技術、裝備等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走向周邊地區,走向世界各國,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可能比資金普遍不足、技術相對落后、理念比較陳舊等技術性問題更為突出。中央和地方應共同努力,加大氣力培養善于開展國際交往與合作、能夠嫻熟運用國內國際兩種規則的領軍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應是我們相關工作的重中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實踐,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動,也不是一個國家單打獨斗所能完成的。從全球事務角度說,它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需要各國政府相向而動,需要形成持之以恒的共同意志和艱辛執著的探索與嘗試。
注釋:
王青.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學習時報.2018-05-16(002).
張曉君、孫南翔.走向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治理的中國方案.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4).37-38.
劉振民.堅持合作共贏 攜手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國際問題研究.2014(2).2.
陳積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論析.和平與發展.201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