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靜
摘 要:中蜂養殖的前景十分廣闊,可以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但是中蜂養殖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病蟲害,大大降低了中蜂養殖的經濟效益。因此本文主要探討了中蜂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技術,以此提高中蜂養殖的效果,促進我國養蜂行業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中蜂;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89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099
在中蜂養殖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經常發生病蟲害。中蜂主要病蟲害包括中蜂囊、巢蟲等,對中蜂的正常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1 囊狀幼蟲病
1.1 危害
囊狀幼蟲病主要由囊狀幼蟲病毒引起的,具有較高的染病率,能夠為蜜蜂養殖帶來毀滅性的災害。蜜蜂一旦染上該病,就會引起蜂群秩序混亂,蜂群的采集、護衛以及清巢能力大大降低,對整個蜜蜂群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所以該病是蜂農的防治重點。
1.2 識別癥狀、防治技術
患上囊狀幼蟲病的中蜂發病初期,會產生“花子”現象,同時對于脾面上,會出現“尖頭”癥狀,用鑷子抽出尖頭后,可以看見囊狀,患病的中蜂的體色還會發生變化,一般情況下,是由珍珠白逐漸變黃、再變成褐色、黑褐色,已經死亡的幼蟲,其尸體沒有臭味,易于清理。針對中蜂的囊狀幼蟲病,還應適當的換王,這主要是因為新蜂王具有較強的活力,有利于切斷傳染源,而且不易感染病毒,對下一批幼蟲的哺育非常有利。同時蜂農還應加強飼養管理,應為中蜂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同時注意對群內溫度的調節,加強對蜜蜂巢的清潔以及消毒,減少病菌的滋生,避免病毒的傳毒。另外還應對患病的中蜂進行藥物治療,可以采用半枝蓮、甘草,加水煎湯,還應加入維生素和病毒唑針劑,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糖漿,喂給中蜂,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1]。
2 歐洲幼蟲腐臭病
2.1 危害
歐洲幼蟲腐臭病是一種惡性傳染病,其主要由糞鏈球菌、蜂房鏈球菌等引起的,主要發生在早春、晚秋低溫季節,蜜蜂幼蟲容易感染該病,對于患病的蜜蜂幼蟲,會導致其身體腐爛,如果該病較為嚴重,則會引起巢脾上出現嚴重的“花子”,使得蜂群失去生產以及生活能力,甚至出現幼蟲大量死亡。
2.2 識別癥狀、防治技術
一般情況下,患病的幼蟲體色會發生變化,由體色倉白變化黃色,再逐漸變為深褐色,對于死亡的蟲尸,會出現較難聞的氣味,沒有黏性。其中最為典型的癥狀為蟲、卵房出現“插花子脾”。針對患病的幼蟲,還應及時進行防治,一般情況下,采用抗生素藥物來控制病情,但是在具體的用藥過程中,應注意用藥量。為了防止該病的發生,蜂農應及時的將弱群合并,并對幼蟲脾進行補助,這樣可以增強清巢能力,及時的清除蜂巢的病蟲。同時還應加強對蜂群的飼料補給,增強蜂群的抗病能力。加強蜂巢的消毒,特別是病群內的重病脾,嚴重應進行銷毀。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可以采用頭孢氨芐,按照一定比例,將其配制成飴糖,喂給患病的蜜蜂,或者也可以采用“保幼康”,加入一定的糖水,按照1:1的比例進行配制,將其喂給蜜蜂,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3 巢蟲
3.1 危害
巢蟲也是中蜂容易患上的一種病蟲害,該病主要由鱗翅目螟蛾科蠟螟幼蟲引起,對一些弱小的群蜂影響較大,會引起患病蜂群秩序混亂,對蜂群產生不利影響。
3.2 識別癥狀、防治技術
蠟螟主要有大蠟螟和小蠟螟2種,其幼蟲往往會給蜜蜂造成危害,大蠟螟2~4d的幼蟲會進入蜜蜂巢對蜜蜂產生危害,此時的幼蟲為前胸背板棕褐色,體色為柔白,一般生活在蠟屑中,以后上脾為害,成熟后,會飛出蜂巢,對蜜蜂卵以及幼蟲進行損壞,同時還會造成蜜蜂蛹出現損壞,其頭部變白,嚴重會造成大批封蓋蛹出現死亡。為了防止該病的發生,應加強對弱群的合并,常年飼養強群,對巢內蠟屑進行清掃,并將箱縫密封,將舊脾及時的淘汰掉,同時還應采用二氧化硫,定期熏殺空脾。為防治蠟螟進入蜂巢中,白天應縮小蜂巢門,晚上在巢門上安裝貼紗,同時加強對卵塊、蛹以及幼蟲進行清除。應采用冰醋酸、氧化乙烯以及甲酸等,對巢脾進行24h的熏殺。應做好中蜂的冷凍處理,通過冷凍,將大小蠟螟給殺死,同時也可以通過陽光照射和噴燈,對巢脾的小巢蟲進行撲殺。另外還應加強藥物防治效果,可以將八角果放在每個巢箱中,可以起到預防巢蟲的效果。
在中蜂養殖過程中,病蟲害對中蜂養殖效果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本文分析了囊狀幼蟲病、歐洲幼蟲腐臭病、巢蟲的危害、識別癥狀以及防治技術,加強蜂農對中蜂主要病蟲害的分析及了解,提前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提高中蜂抗病能力,減少病蟲害發生,保證中蜂養殖的順利進行,提高中蜂養殖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中蜂養殖的水平,實現我國中蜂養殖行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林才.中蜂飛逃的主要原因和預防措施[J].福建農業,2011 (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