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沐
科技正在以大數據的形式向農業領域滲透,行業整合成為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力量。在4.0時代的我國農業發展中,農業生產要素已經悄然改變。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的農民形象已被拋棄,科技的力量已使農村勞動力成為“網絡新農人”。他們手中的農業大數據平臺已成為新工具,可以隨時監測到土壤、天氣、農作物等相關數據,而越來越多農民參與土地流轉,賦予土地更大效益的同時,也帶來收入的增加。
因此,農業大數據的發展應用是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和推動我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的有力抓手。
一是加快作物育種。培育優良作物品種的傳統過程不僅耗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而且可能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大數據加快了這個過程。大數據加快了作物育種,遺傳學的進步已經導致了生物信息的爆炸式增長:首先是模式生物基因組測序的開始,其次是高通量或自動化實驗技術的快速應用。
利用更好的工具,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速度將更快,成本也將更低。設施較少、規模較小的實驗室也能完成這個過程,數據庫共享能夠提供更多的數據供實驗人員獲取和分析。
二是驅動耕種方法。商業化農業生產十分復雜,涉及生物學、氣象和人類活動。近年,種植者迅速采用新的精準農業技術。利用GPS和其他技術,生產者可以精確地追蹤不同田地的產出,操縱和控制設備,監測田地狀況,管理投入品,大幅提高生產率和利潤。同時,數據迅速累積,變得數量龐大且錯綜復雜,只能使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分析。數據本身無法創造見解,需要通過分析和咨詢服務來幫助農民洞悉數據,以機器學習為核心的軟件應用在與數據、設備和人類互動時變得越來越智能化和定制化。通過學習,它們能提供以前沒有開發過的機遇,幫助我們在農事方面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大數據公司能測試各種各樣的基因組、作物投入品以及很多不同的農田、土壤和氣候條件。他們能按照數千畝土地的真實環境進行田間試驗,為農民提供在特定田地、特定土壤和特定氣候條件下優化種植的信息,甚至細化到每一粒種子。
三是讓農業信息透明化。這種透明度能夠顛覆價值鏈,使品牌投入品的定價和表現具有可見性,讓下層的種植者能夠擁有更多的權力。種植者將能夠以非常精準的方式使用更少的化學品,以更精確的方式使用普通投入品的效果,讓種植者的投入減少大約3 0%至40%。
新興的農業科技公司把收集、匯總和分析眾多田地的數據作為自己的主業,目標是向農民提供個性化方案,將每塊田地的耕種細化到作物個體,使用有關氣候和土壤條件、作物以及產出的數據。數據公司利用從農民那里獲得的信息來改善他們的模型,提出更好的建議。數據讓農戶能夠不斷采用符合自身特定需要的產品,定價策略更加全面完善,能夠實現同一領域內更好的性價比。
四是可實現食物追蹤溯源。大數據對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過程進行追蹤,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浪費和提高利潤。由于全球供應鏈的延長,追蹤和監督農產品變得越來越重要。大數據正在被用來改善各個環節,比如倉庫和零售店的庫存水平,以及作為食品在整個供應鏈中的食品溫度。食品生產商和運輸者使用傳感器技術、掃描設備和分析工具來監控收集供應鏈的相關數據。溫度和濕度通過帶有GPS功能的傳感器進行監控,在配送途中需要采取糾正措施時,警報就會響起。如果發生問題或召回,零售商處的銷售點掃描讓他們可以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動,哪怕產品已經售出。
此外,通過大數據的應用,加強了消費者與種植者的溝通聯系,讓傳統的供應鏈得以改變,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的一站式供應。

信息化種植助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農業大數據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此,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堅持問題導向,以應用成效為檢驗標準,找準切入點。據有關專家分析,當前,結合農業大數據發展應用的現狀和需求,應當主要抓好以下幾項重點任務。
一是加強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農業大數據的“云”“網”“端”基礎設施建設,既包括國家農業大數據平臺、重要信息系統等軟件基礎設施建設,也包括互聯網、物聯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還包括安裝在田間地頭的傳感設備、移動終端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構建農業數字資源體系。全面提升數據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利用、安全保障等能力,加強農業大數據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快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農業數字資源體系。現在最基礎、最關鍵的是要解決沒有數據這個最大“短板”。
三是加大農業大數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力度。推動有關部門、科研教學單位加強農業大數據學科建設、重點實驗室建設和重大科技攻關,積極爭取將農業大數據發展應用納入數字農業工程項目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要與有關科研教學單位、大數據企業合作,啟動開展數據挖掘、深度學習、關聯分析、管理與處理等農業大數據核心關鍵技術開發應用,推出系列農業大數據產品,創新完善農業大數據推廣和服務方式。

現代農業園的工人在查看棚內監控數據

農業數據采集
四是強化政務信息資源整合落地。加快建立農業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和開發利用的制度機制,深入推進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打通“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數字大動脈,真正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同時,要深入推進網站整合,推動農業新媒體的建設和創新。
五是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按照網絡安全與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落實的要求,全面加強基礎設施、信息系統、數據資源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同時,要應用大數據技術,提升重大輿情監測能力。
六是實現數據的落地化。現在的農業大數據大多是從數據源入手,比如天上的衛星遙感、地下的土地設備等,但缺少實際的農業應用場景,導致數據很難直接進行價值轉化落地,農業的大數據不只是天上的、地下的能夠解決,更關鍵是地面部隊,地面推進。
農業大數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結合農民和農業的實際情況來展開,可能要經歷5-6個不同階段:
農業階段:當前相對比較粗放的小農經濟;
智能農業:開始使用部分自動化的農業機械、局部的衛星氣象大數據和物聯網設備等實現的局部智能農業;
在線的智能農業:智慧農業已經可以將智能設備和數據相互連接并在線,可以互通和算法分析決策;
智慧農業系統:通過云端+智能設備+農機等實現了云端的智慧農業運營系統;
開放型智慧平臺:通過開放接口將云、智能設備等開放給各個農業節點和廠家,實現云端或區塊鏈的分布式智慧平臺;
大數據產融平臺:結合場景精煉的大數據和交易閉環、產業閉環以及金融服務平臺,實現農業的大數據產融平臺。
通過這些不同的階段,結合實際的農業生產和運營,最終農業大數據才可以實現三農產業鏈內的協同和數據交換。
當然,農村還沒有完全實現智能手機和智能農機,也沒有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的農場或者基地,而農場和農產品的交易平臺也沒有完全實現,這就意味著農業大數據的道路還很漫長。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人。現在農村的農民大部分是中老年農民,對于新技術和大數據還沒有概念,也很難改造或者教育他們來利用;而年輕人又因為人力投資成本和收入的巨大反差,離鄉進城,不愿意回鄉;所以最關鍵的還是如何建立農村新的人才體系,通過他們來落地和實踐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