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延安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開篇之年,由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宏偉目標全面拉開新征程的序幕。而身處新時代的中國“三農”,也將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向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邁進。從2005年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2017年的鄉村振興戰略,在同樣20字的方針上已經發生了重大調整,也預示著“三農”的發展新未來。
第一,從“生產發展”向“產業興旺”轉變,農村產業不斷融合創新
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創意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的出現,推動農業與互聯網深度結合,也大大加快了農村三產融合進程,深度挖掘農業的產業新空間呈現出勃勃生機。特別應該關注農村電商帶來產業升級機遇,出現了3.5萬個農業類網站,4000個農業類電商平臺,2.01億農民上網,1.2億農民在網購,800萬個農村網店在上線,99%以上的農村都有網絡。農村電商不僅擴大了農產品網上銷售,促進綠水青山在網上變成金山銀山;而且用電商的大數據倒推產業轉型,促進農村創業,改善農村民生,帶動就近就地就業,在推動農業產業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同步中繁榮了鄉村。一些地方的實踐表明,隨著電子商務進農村,帶給農村一些新的改變,比如生活更加便利化了,人才回流了,出現了電商扶貧、消費扶貧等新業態。電商帶給農村的變化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還有社會層面的,比如淘寶村,年輕人回來以后,沒有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了,這樣村子比以前和諧多了。

農業與互聯網深度結合
第二,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農民增收的新空間將得到深度挖掘
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已經超過家庭經營收入,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但農民外出務工的增長已近飽和,返鄉創業日益興起。如何提升農民生產經營能力是當務之急,需要幫助農民從傳統的生產者向現代的經營者轉變。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以鄉村旅游為例,原來作為生產油菜籽的油菜種植,現在的新功能則更多的用于城市人的觀賞,由觀賞油菜花帶來的鄉村旅游、農家樂、民宿、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等收入,遠遠超過了油菜種植的收入,從而讓農業產業的深度得到大大開掘。同時,正在積極推動的農村產權改革,也將會把農民收入四大構成中的最大短板——財產性收入逐漸補起來。目前農民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各占四成多,以政策性補貼為主的轉移性收入占約一成,財產性收入只有百分之幾,大有潛力可挖。如目前正在推進的“三變”改革,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將有效釋放土地資產的潛力,讓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得到明顯改善。
第三,從“村莊整潔”到“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將成為宜居中國的有機構成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然體現為人民的安居樂業。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鄉村絕對不是可以被忽略的地方。在未來,即使城鎮化率達到80%以上,農村依然生活著幾億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樣需要關注。還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鄉村文明是不同于城市文明的另一個體系,這種恬靜、安逸、祥和、自然,是城市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園。發達國家的歷史進程表明,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就會出現城鄉人口流動的平衡甚至逆向流動,我們國家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出現這種跡象。可以說,無論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都需要鄉村更加富饒、美麗、和諧。從原來新農村建設的“村莊整潔”升級到“生態宜居”,更加的由表及里,讓農村不僅在面貌上整潔,而且在生活水平、生態環境等各方面得到根本性改善。不僅讓農村人更加舒心,也讓城里人能找得到久違的鄉愁。這就意味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要不斷深化,如新一輪電改迫在眉睫,因為農村用電負荷與日俱增;寬帶進村、降費提速的進程要加快,因為農村的需求日益迫切;鄉村道路建設需要適應乘用車輛增多的趨勢,拓寬升級,強化養護。更重要的是,要從國土空間科學布局的高度出發,從農村的實際出發,少砍樹,不填湖,避免不科學的撤鄉并村和粗暴的城鎮化改造,讓農村像農村。同時,在教育、醫療、社保、文化體育等方面進一步縮小與城市的差距。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第四,從“民主管理”到“治理有效”,逐步構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在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動農村基層民主實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古代鄉村治理的優秀傳統,如鄉規民約,鄉賢文化。特別是當下應發揮好農村老人的道德約束作用,返鄉創業、退休回鄉人員等新鄉賢的示范引導作用,共同參與鄉村治理。一般來說,農村的老年人被視為弱勢群體,也往往被作為幫扶對象。而在《塘約道路》一書中,塘約村通過成立老年協會,讓他們在移風易俗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成立紅白理事會,比如反對鋪張浪費,比如做一些思想工作等,老年人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顯然,在今天的新農村建設中,對老年人應該重新認識,他們身上依然蘊藏著巨大的新農村建設的潛力,也有積極參與這一過程的強烈愿望,現在欠缺的就是給他們一個平臺和相關的支持。同時,應該繼續鼓勵各類熱愛農村、扎根農村的人士參與鄉村建設。比如在全國脫貧攻堅的一線,不乏一批退休后重返鄉村的干部、企業家和愛心人士,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鄉村建設和治理,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第五,“鄉風文明”的要求雖然一脈相承,但重建鄉村文明的任務依然繁重

鄉風文明建設
無論是法國社會學家孟德拉斯在《農民的終結》一書后記對法國鄉村社會復興表象的哀嘆,還是賈平凹在《秦腔》中對傳統鄉村衰敗的惋惜,其根本上都是對鄉村文明的“根”性的憂慮。不是新房修了,路也寬了,生活好了,住的人多了,就是鄉村復興。而是自古以來形成的與鄉村生活相匹配的鄉村文明體系的延續,才是鄉風文明的內核。既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要求,又要充分體現出鄉村的自有特點,也需要對鄉村建設進行更加科學的評價。最為理想的新農村場景是:整體現代了,卻在形式上保持著農村的外在特征,比如雖然也蓋了樓房,卻可以與傳統的民居風格良好結合,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良好適應,不砍樹,少填湖,不毀山,不強求整齊劃一,而是因地制宜,當然這個需要當地政府的引導甚至是政策性補助,讓外觀看起來美麗,而農民居住上也舒心;再比如生產工具現代化了,但農業的特色沒有變,而且還可以與時俱進,發展綠色循環農業,讓農產品更安全,品種更豐富;生活方式現代化了,大量使用電器,可能也用了網絡,但鄉風民俗沒有變,傳統文化沒有丟,讓外出的人回來還能找到自己文化上的根;最為根本的是,農業的季節性、村莊的熟人特征、農民的閑適心態所共同營造的舒緩的農村生活風格,與城市的緊張、忙碌、焦躁依然可以形成鮮明地對照。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事關“三農”發展的千秋大計已經推出,只要科學地、有序地推進,那未來的農村就一定會變成令人向往的地方,未來的農業也會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而農民最終也會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中國的“三農”問題也將在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得到根本性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