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封營庫 通訊員 魏志宏

打好碧水保衛戰,就是要保護好每一條河流。9月25日至9月28日,由陜西省環保廳、省工信廳、省水利廳、省旅發委共同舉辦的“行走三江三河綠染三秦大地”之“行走延河”活動在延安舉行。
由媒體記者、文化學者、環保志愿者共同組成的團隊,調研和走訪了延河流經的安塞區、寶塔區、延長縣,實地了解延河治污舉措,感受延安市堅決打好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用腳步去感受延河的力量,去探討延河綠色發展之路。
在廣袤無垠的中國大地,從榆林市靖邊縣東南部白于山區賜灣周山紅沙石縫里流淌出股股清泉,穿過崎嶇的石壁間, 狹窄的河谷向東南奪路而出,奔流不息,宛如一條生命的“臍帶” 繞過陜北的崇山峻嶺,匯入滾滾黃河——這就是中國革命的“母親河”延河。她歷經滄桑,卻一刻也未停歇地哺育著這片土地上的兒女,是延安名副其實的“母親河”。
著名詩人賀敬之在《回延安》中曾三次提到延河:“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棗園的燈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進’”“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延河,史稱區水、斤水、洧水、延水,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安塞、寶塔,在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其中,延河在延安市境內248.5公里,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是延安市的第二大河。
安塞區自古為邊塞之地,有“上郡咽喉”之稱。安塞地處延河上游,延河流域面積占到全區總面積的89%,可以說對延安城區飲用水水資源保護發揮著巨大責任。為了早日實現“一河清水送延安”的目標,安塞區經過兩年多的多措并舉推進區域內延河綜合治理,曾經重度污染的延河水域,現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提升水質。
安塞區王瑤水庫是目前延安范圍內最大的水庫,也是延安城區主要飲水供應地。為了對延河進行專項治理,全面提升延河水環境質量,計劃投資20.18億元,爭取五年任務三年建設完成。眼下,位于安塞區延河與杏子河交匯處的沿河灣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正在建設。屆時,這里將會建成一座高3.5米、長87米、水面達14.01萬平方米、蓄水量達到22萬平方米的景觀蓄水區。而且,延河左岸還會布置親水廊道,景觀碼頭等。

與此同時,環保部門也在加大監測監控力度,首次提出企地共治思路,讓駐塞的7家石油開發企業分別對安塞區域內的7條河流和河流的河段整治工作進行了認領任務,定期對區域內的河流水質進行采樣檢測,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督辦和處罰。
按照延河綜合治理總體規劃,安塞區被劃定為重要水功能保護區,區委、區政府從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水資源配置、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等五大方面進行規劃。五大工程分別為:對區境內延河90千米主河道,支流西川河、杏子河、坪橋川河120.3千米河道以及延河流域2649平方公里進行摸底勘查,規劃新建延河干流堤防工程45.3千米;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33條,新建淤地壩112座等;規劃新建小型水庫一座,受益人口2.6萬人;新建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10處,排污口整治及污水處理設施38處;規劃新建水生態修復工程5處,河灘公園一處等。五大工程以固堤、疏浚、截污、保水為主要任務,疏通水、留住水、用好水,改變延河流域面貌,不僅城鄉人居環境能得到大改善,延河綜合治理也取得明顯成效。
陜西省環保宣教中心楊松峰副主任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安塞區對飲用水源保護成效明顯,切實為廣大人民群眾謀了利益,希望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斷提升的同時也注重民族特色文化方面的發展。
安塞區區委書記任高飛接受采訪時表示,保護延河是我們的政治責任,也是安塞城鄉環境改善的需要。我們按照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思路,結合山水林田湖草的項目資金捆綁使用,系統打造安塞境內延河流域的生態綜合體建設。今年投資6000余萬元在安塞城區重點鎮的河道進行綜合治理,打造生態河道公園和公共服務設
古延州,今寶塔。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寶塔區是革命圣地的“心臟”。延河是“中國革命母親河”, 在寶塔山腳下,延河突然改變了方向,向東流去。 延河進入寶塔區,河面逐漸增寬,延河水流變緩,深情地滋養著這座飽含滄桑的城市。
延安市延河核心區段綜合整治工程是在2016年開始實施的延河綜合治理項目的延伸續建管護項目,該項目范圍西起延大橡膠壩,東至羅家坪大橋下游30米,南至體育場平臺,治理總長度7.5公里。主要工程內容有:修整河槽駁岸、灘面五個荷花池水生植物補栽補種、河道排污渠改造和加固、兩岸灘面約30萬平方米的花草補栽補種、河道兩岸灘面場地排水、慢行步道修復等。
據介紹,延河整治的總體思路是:打造一條水清岸綠、鮮花爭艷景觀河,體現五個核心區和一個重要區域。五個核心區為楊家嶺大橋上下游300米、王家坪橋上下游500米、西溝橋上下游300米、寶塔山核心區、羅家坪橋上游500米范圍內以種植花海花帶規劃近18萬平方米;一個重要區域為嘉陵橋至裕豐橋左岸以打造生態濕地為主,右岸2萬余平方米以花帶為主。其余在2017年的大面積種植草坪草混播基礎上加密補栽補種10萬余平方米草坪草混播和白三葉草等。
而在植被種植方面,延河核心區河道打造一年三季有花目標。春季以油菜花、迎春花、連翹花、丁香花等為主;夏季以芍藥花、薔薇、藤本月季、蜀葵、鳶尾等花為主;秋季以波斯菊、百日菊、蛇目菊、硫華菊、孔雀草、千屈菜等花為主。秋季在完成一年生花卉衰敗后補種油菜花增添冬季河道綠景。而在師范路和圣地路開放式河濱公園下河處為了銜接計劃栽植榆葉梅點綴,鳶尾、芍藥、美人蕉等順著下河踏步及步道連接道做連接搭配,其余附帶用連翹、迎春花或叢生丁香、毛竹等做點綴造型,局部面積栽植千屈菜襯托氛圍。在寶塔山核心區補栽毛竹,兩河交匯迎水面栽植多年生水生植物如黃菖蒲、香蒲、千屈菜等呈條帶造型,營造灘面有花、水邊有花的美景。
據悉,延河綜合治理是新時期延河流域全面發展的新舉措,治理的目標就是建設防洪安全、供水保障、綠色生態、人水和諧、歷史人文的美麗延河,使革命圣地母親河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市民和來延游客面前,讓延河綠起來、美起來、動起來、亮起來,實現堤固、洪暢、水清、岸綠、景美,再現“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的景象。通過綜合整治,目前建成了整潔順暢的河灘環境,為市民提供一個優美、舒適、親水、觀景、寬敞的休憩鍛煉場所,增加市民健康游憩的活動空間,同時提升延安中心城區城市品位,美化河道,打造改善人居的水生態景觀河道。
在延安第二污水處理廠采訪團看到,經過一系列的污水處理程序,進來的污水排出時已經非常清澈。據介紹,該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25000立方米,處理完的污水達標為四類水直接排放延河,達到農田灌溉標準。“延河水清又清”的景象又回到了大家的視野。
延安人治污的決心體現在一點一滴的行動上,在位于延河楊柳橋至朱家溝橋段西側的楊柳橋人工濕地凈化延河水質項目可以看到,建設長約6.66km、寬約32m的人工濕地生態區,將深度凈化處理延安市污水處理廠排放尾水,處理規模為3.5萬t/d。工程計劃總投資約1.54億元,2018年底前完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延河水穿過革命圣地寶塔區,水凈、洪暢、岸綠、景美。延河城區段的河道生態修復以生態性、功能性、藝術性、經濟性為基本原則,體現綠色、生態、休閑的治理思路,以大面積混播草為基調植物,同時,根據水邊、步道、堤腳等不同部位的特色和要求,分層次進行布局,延河的“靚麗眼影盤”呈現在大家的眼前。經過治理,延河城區段河道生態修復成效顯著,形成了十里花海,休閑走廊,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為推進鞏固延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寶塔區政府強化宣傳教育、查源治源、資金投入、水質監測、執法打擊、督查問責等辦法,營造濃厚的水污染治理氛圍,今年共投入4.9億元用于污染防治工作;對全區范圍內的河流進行水質監控,強化執法打擊,對水污染肇事者進行公開打擊曝光,真正把治污責任夯實到了各級干部的身上,特別是各級河長的身上。
“下一段我們還打算持續加大力度,持續保證延河水質不斷提升,為母親河黃河的水質提升作出我們延安人、寶塔人的貢獻。”寶塔區副區長王文忠說。
本次“行走延河”調研采訪團先后深入到西河子溝、西橋延河段、閆家灘國家水質自動檢測站、涼水岸,實地查看河道直排廁所改造,縣城污水收集管廊項目建設,取延河水樣,觀看了涼水岸秧歌表演,認真聽取了相關部門負責人匯報,并對延長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進展情況進行詳細的采訪。
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 地處延河下游,是延河、黃河交匯處,水污染防治工作相對壓力最大。延河綜合治理項目是延安市“十三五”重點項目,重點實施防洪保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資源配置工程、水環境治理工程和水生態修復工程等五大工程,總投資90.24億元,其中延長縣規劃投資21.25億元。今年初,國家環保部監測數據顯示,延河閻家灘國控入黃斷面水質不達標,甚至出現劣V類水質,這引起中央和省市環保部門高度關注。
今年2月份,延長縣政府與陜西省環保廳簽訂了《延河閻家灘斷面水質提升目標責任書》,承諾到4月份,閻家灘斷面水質徹底消滅劣V類;到10月份,閻家灘斷面水質提升至IV類。目前,已基本兌現。
為了實現這個鄭重承諾,延長縣委、縣政府先后深入延河干流、支流開展調研近20次,全面排查和分析污染延河各類因素,制定了《延河延長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延河延長流域突出問題整治方案》《延河延長段水污染防治攻堅實施方案》,先后召開縣委常委會2次、縣政府常務會3次,縣政府專題會7次,分析水污染形勢、安排水污染治理工作。
延長縣城區段延河綜合治理通過建設水景觀、截污箱涵、堤岸防護、河道清淤疏浚、河灘公園等,計劃用三年時間讓延河徹底“變臉”,成為橫貫全縣的一條安瀾河、生態河、景觀河。
延長縣西河子溝位于縣城以西,在推進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各部門明確任務,落實責任,以宣傳教育為抓手,改變陋習、提高居民素質為目標,全面打贏水污染治理攻堅戰。
為了有效治理水污染,當地投資65萬元,在西河子溝新建了3個公廁,2個污水池,居民戶廁改建正在實施階段。為實現溝道河流“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不斷努力,加大治理水污染工作力度。
在延長縣城區段,記者看到,截污箱涵工程讓大家眼前一亮,該工程充分利用了依山傍水的自然條件優勢,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有污水箱涵及排污口治理,沿河道兩岸布設,左岸從石油新村至下游的污水處理廠,右岸從王良溝至污水處理廠。通過箱涵將沿河工廠、居民生產生活污水收集起來,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達標后排至河道,改善了河道水質。隨著一系列的延河污染防治工程建設并投入使用,集堤固、洪暢、岸綠、水清、景美為一體的嶄新延河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延長縣內的延河閻家灘監測斷面是延河3個國控斷面中的最后一個國控斷面。水質控制標準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標準,監測頻次為每月一次,監測項目25項,由環保部委托的第三方每月10日前取樣監測。據統計,2018年1-9月閻家灘斷面水質1、2、3月均為劣Ⅴ,4月為Ⅳ類,5月為劣Ⅴ,6、7月為Ⅴ類,8月為Ⅳ類,9月為Ⅲ類,水質明顯改善。
延河從延長縣雷赤鎮涼水岸村匯入黃河,這里是連接黃河兩岸的重要通道,也是黃河沿線旅游廊道的重要節點。由于這里水勢平緩,千百年來一直是黃河主要的渡口之一。現如今,涼水岸已經成為沿黃觀光路的一處景點。
延河從雷赤鄉的天盡頭村南與涼水岸村北之間穿過后進入黃河,站在涼水岸村北眺,延河水從西而來向黃河流去。隨著近年來延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推進,涼水岸邊的延河水也以更清澈、更美麗的姿態投入母親河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