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健 劉宇杰
“我確實沒有想到還能住上政府給免費建設的新房,現在干啥都方便,變化太大了,這輩子已經很知足了。”近日,在宜川縣秋林鎮太坪村,69歲的貧困戶牟效祖和老伴李瑞花提起搬遷房子的事情,臉上展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高興的話說不完。牟效祖老人接連說了幾個“沒想到”。他說要帶我們去看看以前在山坡上住的土窯洞。在走了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就看到了幾孔破損的土窯洞。老人說他和老伴在窯洞住了幾十年,以前特別擔心安全問題,去年剛搬進新房不久就塌了。要是搬不出來,麻煩就大了。現在住進新房,啥都不擔心了,特別感謝黨的好政策。
去年10月搬進位于縣城黃金地段的德馨園安置社區的英旺鄉龍泉村貧困戶許宏兵,只掏了1萬元就住進了87平米、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樓房,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新生活。“這套房按目前的市場價格算,最起碼值20萬元,我只出了1萬元,以前哪有這樣的好事。”他說現在住在環境這么好的房子,干啥都有勁,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貧困戶牟效祖和許宏兵等的前后變化,得益于宜川縣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據了解,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縣堅持把移民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之役和重大民生工程,嚴格按照 “三精”管理要求,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按照“實際、實用、安全”的原則,多措并舉建房,靈活安置,累計完成易地扶貧搬遷656戶1752人,避災搬遷263戶782人。全縣共建成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17個,其中回購商品房安置點1個、集中供養安置點6個(敬老院1個、幸福院5個)、新建集中安置點10個。所有集中安置點基礎設施配套全部到位,貧困戶安全住房問題有效解決,做到了讓群眾“搬得出、不負債、生活美”,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交里鄉蘭河村庭院式易地搬遷安置社區

丹州王灣村安置點附近建設的產業扶貧基地

縣城德馨園搬遷安置社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
宜川縣屬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成經得起群眾和時代檢驗的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縣移民辦在搬遷過程聚集關鍵要素,統籌推進安置社區建設,形成了顯著的特色。
堅持群眾主體。在搬遷過程中,從搬遷對象認定、安置點選址、戶型選擇到施工人員確定,讓貧困群眾全程參與、自主選擇。同時,在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科學確定了進縣城、進社區中心村、進敬老院、幸福院和分散安置5種安置方式,有效滿足了不同類型貧困群眾的住房需求。
嚴把政策紅線。在建房過程中,嚴格執行“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米、人均自籌不超過2500元,戶均不超過1萬元”的政策紅線,確保了貧困群眾“搬遷不舉債,脫貧有保障”。
堅持系統謀劃。在搬遷過程中,統籌考慮產業發展、基礎配套、宅基地騰退等工作,做到“同步規劃、一并實施”,不僅改善了貧困群眾住房條件,而且提升了農村基礎保障水平,從而達到“挪窮窩、斷窮根、換新業、住新居”的目的,實現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并能逐步致富”。
強化資金保障。始終把用好資金作為推進移民搬遷工程建設的關鍵核心,成立了易地扶貧搬遷融資平臺,實行了資金“物理隔離、封閉運行”,進一步規范了資金撥付程序,及時按工程進度撥付資金,有效保障了工程進度和資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