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沙沙
“國家政策好,不忘老百姓。加入合作社,分紅領獎金。養蜂種魔芋,趕快早脫貧。拿到票兒數,心里甜蜜蜜。”香爐溝村貧困戶馮志炳數著手里的鈔票,樂呵呵地說唱起來。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賦予貧困戶一項乃至多項長期的增收產業比臨危助難強上百倍。迎豐鎮為改變貧窮現狀,實現農民增收、農村減貧目標,大力實施“三變”政策,鼓勵發展種植養殖產業,推出“3+X”產業發展部署,結合貧困群眾現實狀況,制定中長短產業發展規劃,實現長效產業全覆蓋,為貧困群眾的產業發展促增收、避免返貧提供了產業保障。
在迎豐鎮香爐溝村的黨群活動中心,智圣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在召開2018年社員分紅大會,理事長葉文章將45600元紅利放在臺前,57戶貧困戶每人即將分得800元,個個臉上都露出喜悅的笑容。
“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養蜂我提供技術服務,抱團發展,按照訂單回購,消除賣蜜銷路的困擾,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葉文章是石泉縣迎豐鎮智圣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香爐溝村駐村工作隊引進的能人,他子承父業,靠養蜂發家致富。依托香爐溝山大地少人稀、環境無污染、蜜源充足的優勢,他把本村57戶貧困戶集中起來,抱團發展養蜂,發展了香爐溝1號養蜂基地。一方面大力發展林下產業,一方面免費送蜂給貧困戶飼養,走“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路子,率先實現養蜂產業助力脫貧增收。今年合作社盈利,按照入社簽訂的協議,每戶貧困戶喜得800元紅利。
“加入合作社,可以參與管護學習養蜂技術,我還自己在魔芋地邊立了蜂桶,分箱擴大了規模。2017年養了16桶蜂呢,老葉還上門給我技術指導,11月我取了150斤蜜糖,賣了將近5000塊錢。”貧困戶馮志炳滿眼是笑,決定還要擴大養蜂規模。

“三變”改革的關鍵在于產業扶貧,而產業扶貧的核心又在于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特色產業的發展。迎豐鎮香爐溝村依托能人效應,以資本為紐帶,將集體、村民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走規模化生產經營路子,謀求整體致富奔小康。即資源變資產,村民可用土地林地入股,也可用勞力入股,讓沉睡的資源活躍起來;資金變股金,村民可用現金入股,也可用扶貧資金入股,讓分散的資金集聚發力;農民變股東,讓村民參與建設、管理、分紅,使增收的渠道多起來。同時,迎豐鎮在產業發展上,立足長遠,探索推廣槐樹底下種魔芋、槐花養蜂蜜的立體經營技術,提升了單位土地面積的綜合效益值,實現一地多收。
57戶貧困戶積極加入智圣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與合作社抱團發展,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撐,鼓勵貧困戶繼續發展養蜂產業,同時依托“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經營模式,實行蜂蜜訂單保護價40元每斤收購,讓群眾養蜂無憂,收益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