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安東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陜西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在全國的位次不斷前移,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之所以取得今天如此斐然的成就,是歷屆省委省政府正確決策的結果,是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擴大開放、爬坡過坎、頑強拼搏的結果。
讓我記憶特別深的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盡管已實施改革開放10多年時間,但我省經濟發展的綜合水平、經濟國際依存度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國民生產總值自改革開放到1991年,雖然增長了2.88倍,外貿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累計實際利用外資也達到15.7億美元,但無論經濟總量的增長還是質量的提升,同沿海地區的差距仍呈擴大之勢,占全國經濟總量的份額也由2.1%縮小到1.7%。差距擴大的原因之一是陜西開放程度比較低,外貿出口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5%,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一半。這一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引發了我省領導層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深刻反思和熱烈討論。就在此當口,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視察了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2月28日該講話作為中共中央2號文件下發后,立即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巨大的震撼,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我國對外開放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在鄧小平南方講話春風的吹拂下,全國改革開放的大潮風起云涌,尤其是沿海開放城市更是先人一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排頭兵。具有燦爛的歷史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突出的科教優勢的陜西怎么辦?省委省政府堅定地提出:“加快發展步伐,不再擴大與東部沿海省市的發展差距,逐年趕超全國平均水平。”目標定下了,就要有突破之路。當時,省委省政府分析認為,陜西之所以發展滯后,要害還是思想不夠解放,開放程度落后于全國形勢。作為一個計劃經濟烙印比較深、全民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省份,干部群眾必須來一個思想大解放。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邁開改革開放的步伐;也只有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才能凝聚力量,加快發展。
1994年12月,省委召開經濟工作會議,適時提出“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求發展”的開放帶動戰略。指出:改革開放16年來,沿海和發達地區得益于對外開放的天時地利,經濟實現了飛躍發展,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擴大開放是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程度越高,經濟發展就越快。因而我們要在實施“教育奠基、科技興陜”戰略方針和“重點發展關中,加快開發陜南陜北”戰略布局的基礎上,把“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求發展”提高到重要的戰略位置。1995年2月,省八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把“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求發展”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指出: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對陜西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水平產生極大的影響。全省上下一定要善謀實干,加強協調,做好“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求發展”這篇大文章,使這一戰略成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當時講以開放促開發,是針對陜西的許多優勢缺乏開發深度而言,并不是不講改革,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開放也是改革”“開放政策是中國的希望”。廣大干部群眾逐步形成共識,認識到這一戰略措施符合省情實際,是提高陜西經濟發展水平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只有走出封閉,加大開放開發,才能達到興陜富民的目的。
陜西作為一個內陸省份,開放開發也確實面臨不少實際困難,特別是由于自身財力有限,建設項目缺乏資金,中央支持的重點項目也由于缺少配套資金而不能獲批。據當時統計,1993年全省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8億元,財政收入62.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34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14.96億美元;1994年全省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3.29億元,財政總收入83.3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6億元,全省實際利用外資2.3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6億美元,其中進口還萎縮了23.5%。以這樣的財力維持省內一般性開支已經捉襟見肘,各縣普遍拖欠職工工資。以更多的投資推動經濟增長實在力不從心,要拿出更多項目建設的配套資金困難可想而知。
出路只有在全面擴大開放,走出去,請進來,讓世界重新認識陜西,讓陜西走向世界。經過認真籌備和宣傳,1996年在香港召開了空前規模的投資貿易洽談會,一舉引進外資近40億元人民幣。香港各大媒體用大量篇幅報道了會議活動,參會領導和企業家也廣泛的接觸香港各界知名人士,與商界、企業界進行了深層次交流,簽訂了一大批合同協議和投資意向。可以說陜西對外開放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西安—法蘭克福國際航班
同時,我們在開放上,實行了多條腿走路。開放開發需要資金,錢從哪里來?政府沒有資金,但有雄厚的資產。根據一些國有資產既有社會公益性,又有商品屬性的特點,我們提出了一個“四換”思路和理念。一是以資產換資金。陜西擁有眾多國有企業,有的國有企業僵化封閉是陜西經濟不活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向國內外公開出售國有企業部分產權,換取資金投入新項目擴大再生產,既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產權市場,又有利于推動國企改革,增強國有企業活力。二是以資源換技術。充分利用陜西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這一稟賦,選擇一批儲量較大的煤、油、氣、巖鹽、有色金屬等礦藏,爭取與國內外專業投資商合作開發,采用先進技術入股,新型裝備作價入股等形式,以資源引技術、換裝備。依靠先進科學技術,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如與神華集團、中石油合作加速了陜北的開發。三是以市場換項目。陜西與巨大的內陸市場有著較好的通達性,充分利用這一區位優勢,克服地方保護主義開放市場,敢于讓出市場吸引跨國公司投資換代產品項目,只要是技術先進和市場有需求的,賦予國民待遇,不再規定出口比例。四是以存量換增量。陜西大中型企業普遍存在設備老化,技術改造投入不足,研發能力差的問題。需要利用外資嫁接改造作為盤活存量資產的重要舉措。鼓勵外商以資金、設備等有形資產,以及技術、品牌等無形資產入股嫁接,鼓勵具有名牌產品的企業或技術資本等優勢企業對缺乏優勢的企業進行托管、兼并。在擴大優勢企業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實現資產重組,在投入少量資產或不增加投資的前提下,把現有的存量資產盤活成增量資產,使企業的整體效益大幅度提高。
1995年6月,省政府召開全省開放促開發工作會議,圍繞貫徹“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求發展”戰略,進一步規范了“以資產換資金,以資源換技術,以市場換項目,以存量換增量”的開放舉措。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并形成了七個規定性文件:《陜西省利用外資實施辦法》《陜西省鼓勵發展對外貿易的若干規定》《陜西省鼓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若干規定》《陜西省智力引進和外向型人才培訓的若干規定》《陜西省推動新一輪橫向聯合與經濟協作的若干規定》《陜西省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決定》和《陜西省外商投資企業管理辦法》,在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利用陜西自然資源,以資源引技術、換裝備。
1996年3月,省委省政府又進一步確立了“三變”的發展戰略目標,即變資源富省為經濟富省、變科技強省為產業強省、變文化大省為旅游名省。至此“兩開”是戰略方針,“四換”是戰略措施,“三變”是戰略目標,基本形成了陜西對外開放的戰略體系。這是陜西十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總結,既符合當時陜西省情特點,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特別是“四換”戰略措施,適應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及對外開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抓住了不發達地區的優勢和共性,按照市場經濟理論,運用供求關系,把陜西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因素和短缺因素進行了科學準確的概括,明確了相互之間的交換關系,既有較強的邏輯性又有很強的操作性,標志著陜西在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加快發展上產生了一次新的飛躍,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兩開”“四換”“三變”的思路和理念,是在鄧小平南方談話感召下、陜西經濟發展的重要關口提出來的。這一思路和理念一經確立,就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全省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起來,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符合各自特點的開放方略,在大力挖掘內部潛力的前提下,把視野進一步拓寬到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省政府也積極在一些重大項目上進行“產權換資金”等方面運作,僅出售渭河電廠51%二十年經營股權和西臨高速二十年收費權兩項就獲取了33億人民幣的資金,為寶雞電廠、蒲城電廠和臨渭高速開工建設提供了資金。特別是帶動了投資形式不斷創新,外商直接投資、境外借款、證券化籌資、以股權吸引國外金融資本等方式構成了陜西全方位、多層次招商引資的新格局。陜西走向世界開始全面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