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莉 張輝
近年來,商南縣堅持把茶產業作為助推脫貧攻堅、加速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頭號優勢主導產業來抓,以省級茶葉轉型升級示范縣創建為抓手,全面加快茶葉產業化進程,全縣茶產業取得長足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共建茶園25萬畝,其中豐產茶園12萬畝,可采摘茶園19萬畝;有無性系茶園3.2萬畝,無公害認證茶園11萬畝;年產茶葉3000噸,產值達4.9億元;從事茶葉種植的農民達5萬人,茶農年人均收入3500元。商南先后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茶葉示范縣”“中國茶葉之鄉”“中國茶業扶貧示范縣”“全國名茶百強縣”“中國名茶之鄉”等。
示范引領帶動,提升標準化水平。在茶葉基地建設過程中,縣政府將茶產業基地建設與脫貧攻堅、現代農業園區、特色小鎮、觀光農業等有機結合,全面提升綜合效益。結合今年打造的富水茶坊小鎮和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將富水、城關兩個鎮辦相連的10個村,集中連片發展為萬畝無性系茶葉基地;結合試馬北茶小鎮建設和3A級景區創建,建成了試馬鎮萬畝茶葉基地;結合全域旅游建設,成功培育了清油河鎮后灣村茶葉展示園、富水鎮茶坊村知青茶園等茶葉示范基地,示范帶動了全縣茶葉高標準發展。
招強培優企業,提升專業化水平。堅持將龍頭企業培育作為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礎,充分發揮省級茶葉轉型升級示范縣項目資金撬動作用,最大限度為茶企配建產業路、灌溉等配套設施,培育壯大了縣茶葉聯營公司、沁園春等市級以上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同時,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以縣茶葉聯營公司、秦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沁園春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等為龍頭,建立統一生產計劃、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定價收購、統一系列加工、統一包裝銷售、利潤按比例分成的“五統一分”生產經營體制,形成了公司連茶場、茶場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茶業發展模式,全面加快了茶葉專業化發展進程。

貧困戶、茶農茶園采茶創收

貧困戶、茶農茶園務工(施肥)創收

貧困戶、茶農茶園務工(除草)創收

流轉土地為貧困戶、農民創收
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效益化水平。借助“三變”改革,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龍頭企業+貧困戶+基地”“龍頭企業+村集體+貧困戶+基地”等產業發展模式,鼓勵引導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基地務工、配股分紅、參加技能培訓等方式實現企業盈利、貧困戶增收、社會發展“多贏”局面。2017年,全縣流轉834戶群眾土地4500畝,戶均增收1800元,8900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在茶園務工,人均獲得收入4200余元。在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上,商南被授予“中國茶業扶貧示范縣”榮譽稱號,是陜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
優化技術服務,提升品質化水平。全面加強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院校的戰略合作,每年邀請國內著名茶葉專家來縣調研指導2次以上,解決茶產業發展疑難問題。縣里為全縣所有茶葉龍頭企業明確了1名茶葉技術包抓干部,全程參與企業茶葉基地選址、建設、科管、采摘、加工等技術服務工作。充分發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商南茶葉技術推廣站、市茶葉研究所職能作用,積極開展良種推廣、產品研發、名優茶評選、技能培訓等,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產業推動模式,全面提高茶葉生產、加工、產品研發等科技水平。
強力宣傳推介,提升品牌化水平。組織縣茶葉聯營公司、秦嶺紅、金絲等茶企,多次參加西洽會、茶博會、農高會、中茶杯和國飲杯等茶葉推介和優質茶品評選活動。其中,在第十二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活動中,全省22個茶產品獲得了一等獎,商南獲得了11個;在第四屆“國飲杯”全國茶葉評比中,全省4個茶產品獲得特等獎,商南獲得3個。目前,“雙山”“秦露”“秦園春”等6個茶葉商標榮獲陜西省著名商標,“商南茶”品牌價值已達3.0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