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志11月15日文章,原題:盡管接受管控,但中國的互聯網正讓一些人名利雙收 在中國數十億美元的直播行業中尚未成為聲名鵲起的職業游戲選手前,胡金洲(音)曾是學校的“小混混”:打架、賣課本或在天黑后偷偷溜出家門打游戲等無一不做。“為管教他,我們頭發都白了。”繼父蔡洪波(音)回憶夜間在湖北當陽各網吧到處找他的往事時說道。此后,他的兒子曾過著打工的“不體面”生活。
如今,他的這種調皮頑劣個性成為一種適合兜售的“商品”,這使現年20歲的胡受益頗豐。過去一年,在網上被稱作“蔡老板”的他一直在上海某工作室打電腦游戲——每天8小時,每周6天——向社交媒體上的14萬粉絲炫耀虛擬打斗技巧并說俏皮話。目前,他的月收入——包括雇用他的中介機構提供的工資、直播平臺支付的報酬以及粉絲送給他的虛擬禮物等——達到5萬元,超過許多昔日同學的年收入。
他的收入令父母備感自豪,但父親讓兒子保證不成為“舞男”。“他以為是那種邊跳舞邊搔首弄姿的直播。”小胡解釋道。當陽一些孩子已在網上看到他并被其名氣驚呆,但后者的父母嗤之以鼻。“他們會說,打游戲不會有出息。”小胡母親說道。但“蔡老板”現實生活中的老板戴倩雯(音)坦承,父母的反對有助于解釋如今鮮有直播明星來自一二線城市。相反,中國大城市正在提供眾多直播觀眾。有節制地享受過網絡樂趣后,一二線城市的孩子往往又拿起課本為考試做準備。戴女士表示,許多主播來自機會相對較少的四五線城市。戴的公司派遣“星探”前往學校和網吧搜羅小至16歲的“人才”。“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具有不同的取悅看客的特征,四川女孩以漂亮出名;東北人則幽默詼諧;湖南人和福建人的口音令人忍俊不禁等。”戴說道。
每當小胡表演時,觀眾中不僅有粉絲、直播平臺工作人員,還有其在湖北老家的母親。當被問及為何如此時,她平靜地解釋說:“我只是想他。”小胡表示,他的生活既疲憊不堪又充滿樂趣。“你孤獨嗎?”面對該問題,小胡的眉飛色舞暫時不見,“非常孤獨。”他回答說。▲
(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