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紅梅
班級經(jīng)常會有突發(fā)“事件”。一般情況下,老師會提出要求,禁止學生這樣做,但是違反要求的事仍然接二連三發(fā)生。后來,我嘗試用文章和學生交流。
雨過天晴,學生把小蝸牛帶進班里。我為孩子們寫下了童話《蝸牛的悲鳴》:
“我的名字叫喔喔,是一只成年的英俊蝸牛。我是一個快樂的旅行家。在旅途中,我還結識了漂亮的妞妞。我們都喜歡濕潤的味道。啊!真是志同道合。我的幸福人生開始了!
今天的天氣太愜意了!可愛的小雨滴美眉從天而降,空氣中彌漫著浪漫的氣息。我和妞妞正在一個學校的小花壇中散步,聽著不遠處人類的孩子們歡樂的笑聲,我和妞妞憧憬著未來的小家庭——
一陣腳步聲由遠而近,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下來,緊接著是一聲驚呼:‘找到了!轉眼間,我的妞妞就不見了。‘妞妞,你在哪里?我失魂落魄地尖叫。也許是我的聲音太大了,又引來了一個人類。一陣天旋地轉,我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這里看不見藍天,也聞不到濕潤的味道。我的腳下沒有泥土也沒有綠色。忽然發(fā)現(xiàn)有什么在盯著我,好像是人類的眼睛!它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沒有傷害我的意思。忽然一片綠色從天而降,咦?是一片綠葉。噢,可笑的人,我還哪里有胃口?我的生活簡直一團糟。我再也見不到我的妞妞了嗎?我的旅行家生涯到此結束了嗎?唉!”
聽完這篇文章,學生們乖乖地把蝸牛放了。
做班主任的十幾年間,我一直用日記的形式跟學生交流著,但并不知道這些文字對學生有什么樣的影響,直到一個畢業(yè)已久的學生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前兩天偶然看到一位記者報道陶老師寫蝸牛的故事。當時班里同學喜歡下雨天捉蝸牛,陶老師便寫下了一只蝸牛的自述。我記憶中的畫面卻立刻浮現(xiàn)出來——陶老師坐在講臺前靜靜地讀她的周記,臺下是三十多張可愛的臉。就是這樣,我們的小學生活因文字的分享而多了很多別人的故事,多了很多大家心底的話。毫無疑問,陶老師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最真誠的陪伴者。”
教育就是一種浸潤。十幾年的時間里,我用“陶老師日記”這個載體和孩子們溝通,用文字撥動孩子們的心弦。在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在成長。
未來,我還會一直寫下去。
編輯 付江泓